《狗十三》:不再渴望被理解,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步

我不敢说这是一部今年国产片最佳青春片,只是她刚好踩到了我最痛的那个点。

或许来看这个电影的人并不是想要看电影,只是想来看看自己的过去。

《狗十三》,一部五年前就拍好的片子,网络上各方宣传基本上都在主打“中国式成长教育”,大V和网友的关注点也都在青春,成长和教育,然而在我看来,从始至终这就是一个“少女和狗”的故事,只不过发生在少女的青春期,牵扯到了家庭与教育,成长与妥协。


狗狗叫“爱因斯坦”,李玩只有遇到关于“爱因斯坦”的事才会哭。

爸爸有了新的家庭,给她生了一个弟弟都两岁了她才知道,指着溜冰场上的陌生小男孩告诉她那是她弟弟,她没哭;亲眼看着弟弟做错事却不用向奶奶道歉,反而得到安慰,当初她让爷爷受伤得到的却是一顿毒打,如此区别待遇,她没哭;为了配合父亲突如其来的“重要饭局”等了很久,最终错过了约定好的天文展,她也没哭。

但是,“爱因斯坦”丢失后她是哭着发疯般寻找;当家里人找来另一只狗假冒“爱因斯坦”的时候她是哭着说,“找不到就算了,我并不是一定要一只狗”;甚至当刚刚做好心理准备想要接受“新爱因斯坦”,却发现它即将要被送到狗肉店时,她是哭着求爸爸不要。

你看啊,李玩所有的泪水,无论是妥协前还是妥协后,都只是为了她的狗狗。

这就像,你遇到一个人,慢慢喜欢上他,然后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这个时候,不是说找另一个像的人就能弥补你的失去,那个人无论再像他,你都深深地知道,那不是他。

所有人都在责备李玩,“狗都给你找回来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她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只狗,而是那个曾经陪伴她的“爱因斯坦”啊。


豆瓣简介里说,“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在我看来,实际上双方都没有达到和解与沟通,父亲始终都没有理解他女儿,李玩也没有一丝侥幸,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父亲不满李玩为了一只狗让全家人都跟着累,他选择靠一顿眼神凶狠、不容置疑的打骂“解决”了,他没有想要去了解她这是“为什么”,在他看来,李玩不再执拗于那不是“爱因斯坦”了,事情就解决了。就像他修改李玩的补习班志愿,想要拿钱哄她一样,他不会知道,“怎么还哄不好了呢?”

很多别人看起来不值一提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压在棉被底下的那颗“豌豆”有多重要。

李玩呢,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她不解释,感受到和弟弟区别的待遇,她不质疑,被父亲在酒桌上随意诋毁所爱不争辩。

她已经不再渴望理解了。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泪点太密,然而对于我这样有过90%相似经历的人来说,本片90%的哭戏都没有哭。 

看到李玩疯了一样寻找“爱因斯坦”的时候,没有一点哭意,甚至还在小心翼翼的吃着薯片,看到她说“我不是真的必须要一只狗”的时候,仅有一丝动容,影片中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其余李玩哭的镜头我都没哭,连我自己都想不到,我竟然在这一句哭了:

大概过了一年后吧,爸爸为了庆祝李玩考上高中,请了一桌子客人,其中一个叔叔指着刚端上桌的菜跟她说,

“这是我专门为你点的,红烧狗肉。”

桌上所有人都沉默了,甚至一旁的爸爸都没有出声,我等着看李玩翻脸,然而她沉默了几秒,说了句:

“谢谢叔叔”,夹起了那块狗肉,放进了嘴里。

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明白了,明白了她的隐忍,明白了她的放弃,明白了她的无能为力。我躲在电影院的黑暗中暴风流泪,好像从这里开始,才突然代入了自己。我TM多希望她能翻桌走人,曾经面对你爸那么重要的“朋友”你都可以为了天文展潇洒离席,为什么今天你不敢了!为什么今天你就妥协了!为什么你才15岁你就放弃了挣扎。

冷静下来后,我想,是啊,如今再翻脸早已无任何意义,就像当初放肆的表达一样无用。既然我的感受无关紧要,那我何必让你看出我的悲伤。

有些事,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便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


影片最后,李玩与“爱因斯坦”擦肩而过,她其实一眼就认出了它,那就是她的“爱因斯坦”,但是她只是在狗狗走过去之后,才淡淡的跟堂姐说:“刚刚那只狗好像爱因斯坦”。她不是在犹豫,她只是在怕,“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因为她知道,爱因斯坦在陌生人那,一定会比在她身边过得好,所以,她怕,怕它突然扑过来,她会控制不住想要带它回家,可是她不能,她也不能够。

从电影院出来,我独自走在朝阳区深夜的马路上,反复回想起李玩那句“谢谢叔叔”,我冲着四下无人的街低喊:“你tm倒是翻桌子啊!你摔门走啊!”做不到翻脸走人,你至少不能够像这样若无其事吃下吧,你的倔强呢,你的执着呢,你当初两次扫荡街边狗肉店的勇气呢,你tm心里是有多清楚才会做这样的选择。

这句话,说给李玩,也是说给我自己,若是当年的我,大概会说,“谢谢叔叔,我不吃狗肉”。

……

李玩的不拒绝,是已经放弃了与其他人的沟通,这样在大家看来,她已经放下了。这个选择就跟她放弃相认“爱因斯坦”一样,她其实根本没有放下,只是她再也不能表现出她“没有放下”了,最后那个独自哭泣的镜头,暴露了她的内心。

我相信无论是13岁的我,15岁的我,还是现在,我都是敢拒绝的,做不到翻脸,但拒绝是一定的,这可能就是我和李玩的区别。

有些事,即便已经过去了,但该坚持的绝对会坚持。

我说了一通关于狗的事,实际上这里当然逃不开教育与成长的问题,只不过我小心的避开了,你若是去看,会发现父亲对女儿的漠视,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日常化表现,成长的残酷与挣扎。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悄无声息的,不煽情,不抓马,李玩对待一切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这样反而更真实了。所以,在讲述“成长”这件事上,曹保平是成功的。

最后,

幸好,我是一个人去看的。

— End —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隋昕所遇

旅行|摄影|电影|撩骚

一个没有灵魂的

90后脱发少女的深夜狂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十三》:不再渴望被理解,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