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疫”路同行,机遇或挑战?

2020年全世界的人都在抗疫,居家办公、在线网课、高考延期、奥运会延期、美股多次熔断,餐饮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遭受暴击,新冠肺炎的爆发扰乱了贸易市场、经济市场,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在这场蔓延至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否会发生改变?根据观山科技日前发布的《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消费者信心整体保持谨慎乐观,但消费者行为在疫情后将有较大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走好下一步才是关键。

                                                           //就业与生存的压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收入下降是疫情影响的最直接体现。

调研数据显示,56%的消费者表示在疫情期间收入减少了至少10%,中低收入人群、年轻人 群和中小城市居民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

新冠疫情下,许多行业受到严重影响,也有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实体餐饮业的厨师和服务员失去了收入,娱乐业的电影院、KTV、剧组、影视公司都全线停工,还有线下培训行业等,在春节后至今的这段防控疫情严峻的时期,阶段性的停产停工造成一定的收入波动在所难免,尤其是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从业人员,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私营与个体经济。

截至3月底,我国大型企业复工超过90%,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到76.8%,全国各地企业也在陆续有序复工复产,“稳就业”的措施也相继出台,但收入下降、外需减少、限制出行,服务消费需求的减少对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冲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增至 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

再加上新冠疫情全球范围内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封城”“封国”的措施,大量非抗疫急需物资物流中断,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一些外向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据海关统计,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调研数据显示,1/3的消费者相信疫情带来的影响只是暂时性的,疫情过后经济会回复增长,但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新冠肺炎的影响较大,今年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影响。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就业压力,消费者信心整体仍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期待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发展,各种宏观对冲政策相继出台,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

                                                        //对于健康和风险的焦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种焦虑、恐慌、紧张等心理压力交织在一起,让大众的心理认知、行为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消费投资模式也发生了诸多改变。

首先引发的是对于健康和风险的高度焦虑。调研数据显示,大众对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关注与消费需求均有较大提升,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购买意愿提升12%,医疗器械、药品和服务的整体购买意愿提升了5%。

从前些年的保温杯、泡脚桶、颈椎按摩仪,到血氧仪、制氧机等医疗器材遭疯抢,连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健康类电器的销量都一路看涨。消费者对养生、健康、医疗的关注度大幅上升,购买力也逐渐增强。

这次疫情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东部、中部和较发达的城市对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医疗器械/药品/服务的购买需求更加旺盛,其中包含了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值得挖掘。

其次,这场疫情唤醒了大众的健康风险保障意识,除了医疗相关产品外,医疗健康与重疾类保险成为了化解和抵御人生潜在风险的利器。

实际上,几乎每次大的疫情过后,都会出现投保率增加的现象。参照2003年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期间保费收入走势,“非典”是从2月开始逐步扩散,于5月中旬后明显趋缓,7月疫情完全解除。2003年的健康险2-6月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1.3%、36.7%、70.1%、309.3%、265.3%,健康险单月保费收入增速受到疫情刺激明显,同比增速在5月缓解后显著提升,直至疫情稳定后逐步恢复正常增速水平。

本次疫情同样激发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医疗健康险、重疾险、意外险的购买意愿明显提升,且年轻人群的购买意愿大幅超过年长人群,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中高收入人群的购买意愿超过低收入人群,如何迎合年轻人和中高收入人群的特点,推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是保险业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保险只是一个抵御风险的工具,投保时需要看重的是保额,而不是保费是否返还,投资收益率有多高。像意外险、定期寿险、消费型健康险和消费型重疾险等,都属于保费较低、保额较高的产品,是消费者抵御风险的首选。

以寿险为例,寿险保障并非为了防范死亡本身,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可控的成本防范家庭经济支柱过早死亡产生的财务风险,用以缓解子女教育、房贷负债以及配偶或父母失去经济依靠等一系列因被保险人身故可能产生的重大经济问题。

普通的健康险在险种配置上,可以参考“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的健康保障组合,目前市场在售的百万医疗险产品大多都设定有较高的免赔额(多为1万元),因此均能以较低的保费实现较高的保障,一般不会对个人或家庭财务造成太大的负担。

                                                           //投资理财趋于保守//

能预料到春节后第一天A股开盘的暴跌,却预料不到美股的多次熔断,特殊时期,该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大众对疫情的恐慌也很容易转嫁到投资市场上,这是疫情阶段正常的应激反应。随着近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以及原油价格下跌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也让投资者的态度慎之又慎。

调研数据显示,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信托、黄金、期货、房地产和股票等倾向于减少购买的投资者比例均超过了倾向于增持的比例,尤其是房地产和股票,两者的净减持率分别高达16%和18%。愿意增加购买国债和储蓄的消费者比例略有较多,国债成为现阶段消费者投资避险的重要选择。

目前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少,预期收益率也大多低于4%,少数名义收益率高的产品存在期限短、等待期长和额度少的问题,因此在现在的特殊时期,投资倾向略有下降,实属情有可原。而国债、银行存款、大额存单都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较低,通常可以保障本金和利息的安全,特殊时期容易变现或变现损失较小,所以成了避险之选也属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黄金一直被投资者当成保值的工具,但疫情期间没有大涨,反倒处于震荡当中,从调研结果看,投资者也并未增持黄金,而是减少了购买,慎重选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黄金不是无原则的避险资产,随着近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以及原油价格下跌打破了各种资产之间的日常风险相关性,投资者转而以控制风险为主,密切关注波动率,大家急于出售黄金换取现金以弥补其他地方的损失,美元走强和通胀预期降低也削弱了黄金的吸引力。

仅次于股票减持比例的还有房地产,多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均低于去年同期,降幅均在三成以上。

另外,调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倾向于减少贷款的比例远超倾向于增加贷款的比例,其中,年龄越大、收入越低、城市级别越低,净减持率越高。

由此看来,新冠肺炎全球流行趋势给世界经济注入的更多不确定性,捂好自己的口袋,不再增加杠杆是投资者更倾向的选择。实际上,从投资理念上来看,任何一个阶段都稳赚的投资是不存在的,大众的投资信心恐怕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受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抗“疫”催热“宅经济”//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催热了多种“宅经济”。

从消费方式来看,疫情之下,宅经济盛行,速食类食品消费需求旺盛。调研数据显示,低收入、年轻、未婚群体未来对方便食品的购买意愿增长明显,方便食品成为“硬通货”,许多速食食品进入淘宝热销榜单前十。而高收入、未婚人群对电子数码产品的购买意愿较为强烈,电子产品可以为宅家生活提供休闲、娱乐之用,在线游戏、追剧都少不了电子产品。

如果说春节期间的“宅经济”主要集中在游戏和视频方面,节后远程办公和远程教育成为刚需,大众则对远程办公、生鲜配送、在线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增。

原本钉钉、企业微信,很多企业早就在使用,但今年如此大规模、普遍性远程办公则是第一次。作为辅助工具的线上办公软件,成为特殊时期的公司标配;教育行业则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线下课程全部暂停,线上教育风生水起;还有生鲜配送,疫情期间,美团外卖、饿了么、京东到家、多点等多家外卖和即时配送平台,宣布配送服务不打烊,为大众提供了诸多便利。

调研数据显示,有近9成的客户认为线上购物将加快发展,同时,近7成消费者认为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和远程在线教育的发展将长期利好。但在线投资理财因为受到大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影响,消费者持相对冷静的态度。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在线医疗行业。疫情期间,在线问诊成为用户就医的最佳首选,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多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免费问诊。国家相关部门也大力鼓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总体来看,新冠肺炎影响下,消费者面临就业与生存的压力,消费习惯和投资观念也有了部分改变。对企业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线行业抓住机遇顺势发展,但如何乘胜追击、谨防疫情过后的报复性回落成为今后首要考虑的问题;交通运输业、娱乐业、旅游业等面临重大挑战,疫情过后能否迎来“报复性消费”还需观望。

本次公益调研由数智化体验管理领导品牌观山科技提供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平安集团和理财周刊协助数据收集,旨在帮助企业和消费者把握疫情影响,打赢这场抗“疫”战,甚至寻得新的投资理财与业务发展机会。

如需获取调研报告全文,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或进入【观山科技】公众号,对话框中输入“疫情报告”,即可免费获取。

注:本文首发于《理财周刊》公众号,原文作者丁辰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解读】“疫”路同行,机遇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