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寻找共鸣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感悟

       最初开启这本《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是在第一次参加县“三名工程”培训之后。在培训中,多位优秀教师介绍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其中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阅读,而苏霍姆林斯基又是优秀教师们公认的不可不“采”的“宝藏”。于是,这本领读式的书籍,开启了我和教育导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对话”。

一、在“对话”中找寻答案

       在书中与这位真实的、可亲近的教育者之间的“促膝长谈”,让我的教育初心之困惑得到了解答——“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我原本认为,“好教师”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成为“好教师”,有其恒定的因素。

       1.课堂上:有“余力”关注学生。

        这点如何做到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当尽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他也在书中给出了理由:“教师的知识量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多10倍、20倍——这样一来,他在课堂上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获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状况。”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每次被听课,都会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提出“缺少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慢慢自己意识到,其实就是只关注自己讲的好不好,课推的顺利不顺利,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在关注学生这点上做的不够。教师的成长确有其阶段性: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如何“进阶”到第三阶段“关注学生”,这绝不仅仅是多年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就可以实现的——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才是解惑关键。

       2.精神上: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做什么样的人,此时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才有权利教育学生。”当今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作为人民教师,虽被称为“教书匠”,但我们又不能只允许自己是个“教书匠”。就像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一样,他们都在精神生活领域有一种或几种爱好:有的老师熟练掌握多种语言,有的老师在自编习题集,有的老师喜欢研究自然资源、擅长绘制地方志地图······这些爱好能带给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对学生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也许不是我们某一学科的具体内容,反而是教师的精神状态所焕发的强大力量,让学生主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并愿意为人生的精彩不断上进。

       3.永远呵护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走进学校的。他们甚至不曾想象别人会把他看成懒汉或倒霉鬼。”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如醍醐灌顶——是啊,哪个孩子在第一次进校园的时候不是带着对自身的美好期待呢。这美好的期待、愿望,如微弱的“火花”交给了我们教师,从此我们便为自己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担负了责任。

       我也经常在找学生谈话之后,或者课堂点名批评某位学生之后,会有顾虑:是不是哪句话说的太狠了,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是不是自己没有“明察秋毫”错怪了学生,失掉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之后顿感与学生对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既需要温和鼓舞,也需要严厉管教,但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扑灭孩子的愿望之火,同时应努力给这些“火花”提供所需要的“合宜的空气”。

       以上几点,仅为了自我解惑而总结。其实所有的答案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热爱。可是正如书中所说: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因此,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然意味着在付出时间的同时,要付诸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二、在答案中产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

       我非常仰慕那些在课堂上言语运用自如、对所讲内容能够做到旁征博引、让学生听课如沐春风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呢?我所执教的是高中地理学科,我能想到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加入“三名工程”培养人选这一大家庭之前,我给自己的书橱里增加的主要是专业相关的书籍,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相关著作、地理科普类书籍杂志。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我也把一些刊物分发给学生,与学生共读。那些真实的五彩缤纷的景观图片,那些科学性和文学性兼有的文字,让学生沉浸地理世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

      “行万里路”方面,从2015年开始,我自费参加了几次主要针对地理教师的培训和研学活动,这样的活动都有专家教授带队,理论和实践活动兼有,在听课和参加实践活动时,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而且研学成果可以作为一手资料用于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直观感受地理环境之神奇。但是,这样的研学活动费用较高,我个人承受能力也有限。从这一点来看,“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实惠。——就像第9期《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中,文玉艳老师在《阅读悦美·书韵留香》一文结尾处写到的“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

三、在共鸣中感受成长

       在加入“三名”工程大家庭之前,我看的书和走的路都是围绕着学科专业发,很少阅读教育理论书籍。老三名人选的报告中,都提到阅读的重要性,提到既要读学科专业书籍,也要读教育理论书籍,还要读文学著作,这样有限的生命才更加丰富。优秀教师的读书感悟给了我坚持阅读的信心,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共鸣也消除了最初预想的枯燥。同时让我感受到,我所遇到的困惑,其实也是教育家们曾经遇到的困惑,他们在书中给我们指点迷津,让我感受到教育是跨越时空的。这本书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片段化的,读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我又开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著作的阅读。

       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反思,拓展生命的宽度。开启名著阅读,与教育名家“对话”,在对话中产生共鸣,在共鸣中纠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感受成长带来的转变,从而增加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成长寻找共鸣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