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此前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业务的数字化升级。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要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要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要更加协调充分,来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今年的两会话题中,两会代表们也曾纷纷建言,再次把“数字中国”这个词,带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而在这个沉甸甸的词背后,不是一串又一串的代码,不是一行又一行的数字,正是一家又一家的企业,是一摊又一摊的业务。
从中也可以发现,有不少企业,在如何实现业务数字化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宣传、工具、系统。都很重要。但,这些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业务数字化吗?
在我看来,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为了对抗组织熵增。熵,是热力学里衡量体系中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熵增,是一种自发的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大到一个组织,小到人体,都遵循熵增定律。
与熵增相对的概念就是熵减,熵减才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走向繁荣的途径。薛定谔说过:“生命以负熵为生”。
企业想要实现熵减,还要建立“耗散结构”组织。什么是“耗散结构”?是一种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达到非孤立、非平衡、非线性的有序状态。
举例来讲,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不断靠外界供给材料 (各种消费资料和建筑材料),并不断把废品排出到外界去,也就是通过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从外界取得能量和负熵 (把熵给予外界),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一旦与外界的交流断绝了,便趋于停滞和死亡,最后变为无序的废墟。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津提出的,后来被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任正非就非常推崇“耗散结构”思想,并且在华为内部推行这一理念。
了解了“熵增”和“耗散结构”,就不难发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企业构建“耗散结构”组织,引进数字化治理思想,升级数字化人才,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企业经营和管理,最终使得企业达到熵减的过程。
此前,有人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抽象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即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对物理世界进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1、转型公式
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就干了两件事:编码、解码。
在物理世界当中,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建模,在数字世界建立一个全感知、全链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系统,它是对物理世界的映射,这个过程就是编码。
之所以要构建数字世界,是因为在数字世界里对企业经营数据的挖掘分析、建模测试比传统线下“数人头”、“看流水”的方式,效率高了100倍以上,使得管理人员可以更准确、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当中的问题,做出更优决策。
有了对企业的洞察,再回到物理世界,去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更好地打造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就是解码的过程。然后又获得新的反馈,再回到数字世界去完善和优化数字系统,这样不断循环迭代,帮助企业不断调整战略、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能力。
2、转型方法论:转型三角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有一套方法论的。以下是知名厂商对数字化方法论的概述:
IBM认为,数字化就是整合数字和物理要素,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注重客户价值主张;注重运营模式转型;转型客户价值主张和组织交付运作方式。
微软认为,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四大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客户交互、赋能员工、优化业务流程、产品与服务转型。
阿里巴巴提倡,数字化“是一个从业务到数据、再让数据回到业务的过程”。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1234方法”,提出了:1个战略:组织整体战略,全局谋划。2个保障:激发组织活力,创造转型文化。3个原则:将核心原则贯穿到转型全过程。4个行动:控制转型的关键过程。
3、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转型三角
虽然各大公司对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的理解不同,但是都离不开三个大方面,我把它归纳总结成“转型三角”:
第一,数字化战略与业务。即企业整体数字化战略,数字化驱动业务创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企业顶层架构设计,数字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二,数字化组织和人才。包括对企业原有组织的升级,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员工数字化思维的固话,企业文化刷新。
第三,数字化技术。即构建数字化底座,包括:移动、云原生、低代码、RPA、BI等技术的应用,敏捷交付各种应用系统。
以下是一套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成功的战略框架与战术工具集,对业务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最佳实践”做了总结。下面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
希望这套行动纲领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起到参考指引作用,帮助企业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在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牵引下,走出一条动态演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而实现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进化。
(一)坚持1个企业级转型战略
数字化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数字化转型的方略,在高层次上面向未来,在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问题上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层级的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战略为指引开展数字化转型,将大大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
数字化转型战略主要包括:
(二)创造2个保障条件:组织机制+文化氛围
1、组织机制保障
数字化转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来支撑,需要明确转型的责任主体,制定合理的组织业务目标,配套考核和激励机制,优化组织间协作流程。
在适合的条件下,还应成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组织,协调业务和技术部门,建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间的协同运作机制,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落地。
2、创造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要不断培养转型文化理念,激发个体活力,为员工营造好的转型环境,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
培育数字文化、变革文化和创新文化,支撑数字化转型。
(三)贯彻3个核心原则
数字化转型应遵循以下3个核心原则,并将3个原则贯穿到转型全过程,保证转型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原则1:战略与执行统筹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战略和执行并重。
战略强调自上而下,重视顶层设计,从企业战略逐层解码,找到行动的目标、路径,指导具体的执行。
执行强调自下而上,在大致正确的方向指引下,积极进行基层探索和创新,将新技术和具体的业务场景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价值兑现点。从成功的基层创新,归纳和总结经验,反过来影响和修订上层的战略和解码。
战略与执行统筹,处理好远期与近期、总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各方面的关系。
原则2: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来自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实际是业务的转型升级,要从业务视角主动思考转型的目标和路径,将转型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借鉴外部的实践经验,找到技术对业务变化的支撑点。
新技术可以给业务带来巨大的提升潜力,企业应该在新技术的探索上做适度超前投入,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学习,把新技术的威力变现为实际的业务价值,推动业务持续转变。
原则3:自主与合作并重
转型成功关键在企业自身,企业要实现转型的自我驱动。识别和聚焦核心能力,自我提升实现核心能力内化。
对于非核心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快速补齐能力短板,为自身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
(四)推进4个关键行动
✅1、顶层设计
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就是制定转型的总体框架与发展路标,是全局有效协同的必要基础。顶层 设计可以明确长期目标,实现战略解码,在组织内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语言,统一行动,解 决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协作性、可持续性问题。
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从过程上看,主要包括价值发现、蓝图制定、路径规划三大主要阶段。
(1)价值发现
快速实现业务价值是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的难点。价值发现通过综合评估企业现状,分析业务需求,对标业界实践等任务,发现转型的业务价值,找准转型突破口,其主要工作包括现状与问题调研、业务需求理解、业界最佳实践对标、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以及转型价值发现等。
(2)蓝图制定
蓝图制定为数字化转型制定总目标,指引转型的总方向,使转型成为全局性共识。其主要工作包括愿景描绘、转型目标设定、转型蓝图制定、架构设计、技术路线选择、制定转型举措和组织与文化变革等。
制定转型蓝图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
一方面要保证转型目标有效落地,具备可实施性,另一方面还要同时保证转型未来可演进,可持续发展。因此良好的企业架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点。
(3)路径规划
路径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转型约束条件与资源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确保目标达成。其主要工作过程包括约束条件分析、资源需求分析、实施路径规划以及实施任务分解等。
✅2、平台赋能
数字化时代下,外部的快速变化与企业内在的稳健经营要求形成了强烈矛盾,带来了巨大挑战。反 映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业务需求快速多变,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数字化系统需要稳定扩展与平滑 演进,频繁的颠覆重构不仅造成重复投资建设,更带来业务经营与企业运营方面的额外风险。
企业需要不断强化提升数字化能力来应对这种挑战,其中包括:
(1)业务与技术深入结合能力:
将业务经营、企业运营的新功能新需求不断在技术系统中落地实现并反哺业务,包括产品/服务数字化、精准营销、全要素在线、实时决策支持等。
(2)数据智能和价值再造能力:
面向全量数据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和价值挖掘能力,包括外部数据融合、分析、建模、治理和数据安全等。
(3)技术管理和技术融合能力:
对企业纳入的数字技术进行高效管理的能力。包括弹性基础设施、组件解耦服务化、服务运营管理、新技术纳入、API管理、技术安全以及开发运营等。
因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支撑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在平台化的数字化系统上,业务经验有效沉淀,数据资产逐步积累,技术架构平滑演进,企业数字 化能力迅速得到提升。目前市场上能满足上述特征,并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级低代码工具,我只知道国内有一家符合标准,即:织信Informat。
✅3、生态落地
数字化时代下,基于上下游“服务提供、服务采购”的简单合作模式在逐渐失效,“链式串接”向“网状互联”的合作方式演化成为行业共识。在数字化系统建设上,企业自主完成全部系统建设越来越不可行,以生态方式构建数字化系统,可以吸引多类型厂商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在平台化架构下,基于数字化系统建设所需的能力分层和角色分工,企业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发现合作资源、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合作落地、保持合作发展,实现关键技术自主、能力短板补齐、服务良性竞争,构建起良性生态体系,为数字化系统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数字化系统建设所需的生态合作资源通常包括:咨询设计服务、应用服务、技术平台服务、系统集成服务、运营安全服务和投融资服务等。
✅4、持续迭代
数字时代下,业务变化快,技术更新快,需要敏捷迭代。但是迭代不代表全盘的颠覆,数字化转型 的能力需要不断积累和传承,信息化建设要支撑物理世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数字化建设的迭 代应该是分层的,不同的分层以不同的周期进行迭代和演进。
(1)功能级的“短周期”迭代
业务需求快速变化, ICT技术的发展快速变化,新技术和业务的结合快速变化,这些都需要敏捷迭代。通过短周期迭代,使得转型紧贴业务价值的实现,降低转型风险。
(2)平台能力级的“中周期”迭代
平台承载了转型的能力,比如快速引入“低代码、B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以服务化来应对业务的敏捷变化、大数据快速建模等,因此架构和平台都需要相对稳定,而非快速的颠覆。
并且要将短周期迭代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沉淀到平台中,往往在失败的短周期迭代中也会有闪光点,不能错失每一个有价值的积累。平台能力级的“中周期”迭代,有助于将转型的能力持续做厚。
(3)规划设计级的“长周期”迭代
在规划设计的指引下,在多次的业务功能和平台能力迭代之后,数字化转型逐步逼近战略目标。在阶段性目标基本达成的时候,需要进行方向性的审视并作出调整。但是战略目标的调整应该是相对“长周期”的。规划设计过快的变化不利于转型的资源投入和行动的持续有效。
通过三个层次的持续迭代,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
✅飞机科研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
作为国产大飞机的主研单位,科研实力雄厚,为我国军、民用飞机研发制造做出突出贡献。
1、数字化需求
作为大型国企的上游设计单位,希望建设一套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平台,集中管理项目的综合、资源、范围、进度、质量、风险、沟通等要素,实现项目从立项、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等全要素全过程集成管理,集成其他业务系统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全面分析多项目健康、收支、重大里碑、资源负载等关键指标,为管理层提供高效决策依据。
同时,为响应国家信创工作要求,客户希望选择能够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桌面应用的低代码开发平台作为平台构建的技术选型。
2、解决方式
基于织信低代码平台的集成性和无限扩展性,搭建以项目群管理和企业综合运营管理为核心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多项目管理和跨系统流程集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实践效果
以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