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28式”小程序打卡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使用启发式提问,问三岁半的宝贝:“玩具玩完了,要放哪里呢?”
宝贝看着她说:“不知道。”
然后妈妈不死心,继续问:“你觉得应该把玩具放在哪里呢?”
孩子扬起笑脸说:“放床上!”
最后,妈妈打了无数个崩溃的表情。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来回答?
而当我们的孩子给予这样的回答,我们又为什么会感到崩溃呢?
这是两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
三岁多的孩子,当他听到问题的时候,他本能的是会做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回答,也许他真的是不知道(不知道放哪里,或者不知道妈妈在问的是什么),也许他在用回答不知道的方式来跟妈妈玩;孩子说放床上,也许他真的希望玩具可以放在床上一直陪着他。所以孩子的回答没有问题,当然有时他也会回答放在玩具架上。
再说第二个问题。
当这个孩子这样回答的时候,妈妈为什么会感觉很崩溃?因为妈妈心里是有“标准答案”的,她问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听到孩子说出她心中的答案,可惜孩子没有“上当”,还把她给带跑偏了,不知道怎么回应了,所以就崩溃了。
当你心里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启发式提问不过是经过伪装的“命令”而已!已经变成我问你答,而且你的回答一定要符合我的标准答案!
比如说玩具要放在玩具架上,这是妈妈期望听到的答案。很可惜,调皮的小朋友一眼就看穿了妈妈,这是伪装的命令。同样,一个命令式的语句并不会让孩子去思考或者去服从。在我们的体验活动中,我们都感受过,当听到命令式语句的时候,人会本能的反抗紧张,身体都会变得紧张。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问,才叫启发式提问呢?
我们说启发式提问的目的是——倾听。
听什么呢?
听孩子的感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听孩子的想法。——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听孩子的计划或行动。——对这件事你有什么计划?
听孩子的需求。——看起来你似乎遇到了困难,需要我做些什么?
当你想要去听这些的时候,你心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于是你就会开放地等待孩子的答案,而且你也会真的打开耳朵去听。只有被倾听的孩子才会继续和你沟通交流,才会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孩子发现每次妈妈的问题都要求他回答标准答案,没有答对的时候,就会招来指责、纠正和说教的时候,孩子下次就只会说不知道,或者干脆不说话了。
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问,有些确定的不如直接就用清晰具体可执行的正面语言,或者就用最简洁的几个字就好!不要去折磨自己,再折磨孩子了。
很多妈妈也会告诉我说,不敢问,为什么会不敢问呢?
因为害怕。
害怕当孩子说不知道,或者给出一个不合适的答案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接下去。内心的这种恐惧让她不敢去问。
有很多妈妈在朋友圈晒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去科技馆,然后有很多妈妈就说去之前要做很多功课,要恶补。为什么呢?就为了孩子提问的时候,可以马上回答他。
在厦门科技馆里我见过一个妈妈,从进去开始,她就不停地告诉孩子,这个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孩子听得不耐烦,走向下一个地方,她马上冲过去说,这个是什么什么,是做什么用的等等……
后来,这个孩子来到了一个多米诺骨牌前,然后他就很有兴趣地在那里摆弄起来,一块块的摆起来,然后推倒,真的是一连串的倒下去,他感觉很兴奋,于是要再来一次。妈妈在旁边等着很不耐烦,连说这个没有意思,我们去别处。
我相信那个孩子再也不想和妈妈去科技馆了。因为真的很无聊很无趣。
我经常在科技馆听到很多爸爸妈妈说,这个已经玩过了,这个没有意思,我们去别处,其实这是在剥夺孩子的好奇心和专注力啊!
**我们会对什么感兴趣?陌生的,没有见过听过的,对吗?
而我们会对什么专注?当然是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你真的不用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如果你是了,你的孩子可能就什么也不想知道了,只需要问你就可以啦。
前不久孩子学画画的地方,老师推荐我们去参观一个美术展览。有妈妈说,不敢去,什么都不懂,一个画家也不认识,也不知道是谁画的,也不知道让孩子欣赏什么。
结果老师给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回答。其实你只要带孩子去到那里,让孩子在那里自由的观赏就好了。如果要提问,你可以问问孩子,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在表达什么?他用了什么颜色?就好了,你来听听孩子的描述。
你不用去抓着孩子,一定去看哪一幅名画,无论孩子喜欢哪一幅,让他仔细去看就好了。
我特别欣赏这位老师,我觉得他也真的很专业。
是的,我们的妈妈,我们的爸爸真的不需要全能,可能你只需要有一个手机,有一个百度就好了。
记得第一次带孩子去香港天文馆,他们都很兴奋,一会这个叫妈妈,一会那个叫妈妈,甚至同时叫妈妈。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大多数我都不知道,我就回答:“我不知道。这是个好问题,看看我们怎么能知道答案?”,有时孩子就说百度,有时我们就会去看在展览台前有没有介绍,或者去问那里的服务人员,我们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我们知道去哪里找答案,去哪里寻求帮助就好了。再或者留下疑问,作为他们日后探究的主题。
我们知道了启发式提问的目的是听,也知道了听什么,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从心理的角度,首先要跟孩子有尊重平等的关系,只有你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个体,只有当你非常好奇她的小脑袋瓜里,会有多么神奇的东西的时候,你才会问得出来。
**其次,就是要给空间。
给到孩子的天马行空一个表述空间,让他可以自由的说出自己想象、自己感受、自己计划和自己需求。**有些时候孩子的表达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想象中的、玩笑的,不是真的,我们但听无妨,又何必要每一句都要较真呢。
有一件事情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当时我的孩子四岁半,有一天我和他一起去幼儿园的路上,有一辆自行车从我们身边很快的过去。
儿子突然问我:“妈妈,那个阿姨家的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我非常的纳闷,我说:“你说什么?”
他说:“刚才阿姨家的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我说:“你为什么会这么说?”
他说:“因为你看他骑着自行车,很快,朝着幼儿园的方向。然后,然后他的自行车上有一个小朋友坐的座椅,他的小朋友可能就在幼儿园。”
我问:“还有呢?”
儿子:“还有我看到他很着急的样子,所以我想也许是她的小朋友生病了,他赶着去幼儿园。”
孩子给出的逻辑推理让我惊讶坏了!他就在很短的一个瞬间给出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经得起推敲的,非常有逻辑的一个推理。
而这个就得益于我们每天的分享。每天睡觉前我们会分享你开心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有的时候孩子说是一个屁,我会问什么屁让你开心?
……就这样天马行空,放肆地说,轻松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