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批判性思维工具》导读

原创 咪老师 睿德咨询 6天前

开卷不一定有益

《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由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 主席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尓德合著,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读物,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个日趋庞大且复杂的信息体系时,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当应用,很多人变成了自己思维的受害者。 潜意识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筛选,过滤信息,并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然而当这种过滤机制,和指导机制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必然深受其害。

本书会详细为大家呈现那些优秀的思考者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并为大家提供学习和练习这些思维方式的方法。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 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能做出一些改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咪老师会以主持人的身份,带大家一起阅读这本书, 并结合教学过程中和家长,学生的沟通经历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阅读。 支持正版,支持正版,支持正版!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套用万能思维工具 what-how-why, 每当遇到一个话题,我们必须问自己一句: 这是个什么?就好比昨天有位家长问我:美国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么?怎么孩子学习压力还这么大?在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之前,我问她:“您觉得什么是素质教育?”  大多数人到这时候都会停顿一下,然后给出一个他们自己理解的定义。想必大家肯定也猜到了,简单的四个字“素质教育” 经过不同人的解读,含义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也难怪衡水中学的校长会说自己在搞“素质教育”, 学而思也在搞“素质教育”,他们说错了吗?不见得;他们搞得是素质教育吗? 咪老师的看法:可以是, 也可以不是。关键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用什么框架去衡量。

回到我们的话题,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这一词汇有两个希腊根源:kriticos(意为 “恰当的判断”)和 kriterion (意为“标准”)。从词源上来讲,批判性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建立在某些标准上的恰当判断”。 牛津字典对批判性的解释有一条是:“对于某人或者某事的品质好坏做出公正的,仔细的判断”。关于如何定义批判性思维,学术界大佬们之间的唇枪舌战就没停过。大家也就别指望我给大家定义了, 偷个懒,直接引用书中的内容: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为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 它包括三个紧密联系, 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 (p.2.9)

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思考习惯进行反思,剖析评估,并最后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晰地,准确地,相关地,有深度地,有广度和有逻辑地对事物进行分析。


我是什么思考者?

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大家很快就能知道自己处在批判性思维的哪四个阶段了。

女孩子高中留学好不好?

留学去英国好还是美国好?

小孩子应该几岁开始学英语?

网络游戏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

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现在请您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如果您有时间,可以拿出一支笔写写您的答案。


如果您已经给上面的问题提供了全面的答案,那么恭喜您,你掉入了最常见的思维圈套。

拿第一个问题举例:

女孩子:孩子多大了?在哪里上学?学习成绩怎么样? 孩子性格怎么样? 家庭结构如何???????

留学: 留学是谁的想法?为什么要留学?为什么要高中去留学?高中想去哪里留学?大学想学什么专业?想去什么高中? 预算多少?  ???

好不好?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明白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日常生活中全是这种问题,人们似乎急切地想要一个答案,一个可以解决内心焦虑不安的答案。 但是这种错误问题,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个阶段的思考者,我们暂且叫他们“掷硬币思考者”吧 (书中的名字不太好听)而这种思考的质量,和抛硬币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这一阶段, 思维方式会给我们凭添无数烦恼,大多数人并不会质疑自己的信念,也不会意识到正是这种思维习惯,把我们困在原地打转。 人们满怀信心地,坚定不移地赞成或者反对某些事物,更有一些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甚至放弃思考,让情绪占领思维高地。可惜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并不能帮助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很多老师也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造就了一个恶性循环,师长们把“掷硬币”式的思考方式毫无保留地教给给了孩子们。

两个例子:

例子1: 我侄女小学的校长在开学致辞: “按照现在的发展,以后全世界人们都得学中文,所以不用让孩子学英语。”

例子2: 电梯里遇到某位家长和孩子的对话

家长:“小孩子不能喝咖啡,对身体不好!” 

小孩:“怎么不好了?”

家长:“说了就是不好,我还不是为你好!”

现在让我们再次读一下上面的例子, 并尝试回忆一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场景。 我们现在尝试从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如果校长这么对我说话,我要怎么做?  我作为父母,是不是也给孩子们这么说话了?

解决问题的前提得能发现问题,如果您已经能开始把这例子和自身结合起来了,那么恭喜你,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之旅,开始正式进入下一个阶段: 质疑的思考者


成为质疑的思考者

人们习惯性的恐惧质疑,甚至会因为被质疑而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自我中心和偏离理性的思考是常态,包括我在打出这段文字的时候,也免不了在某些程度上会有偏见, 不完全,甚至错误的解读;所以我需要被质疑,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质疑,我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存在漏洞,才能避免自欺和固步自封。

我的学生和我开玩笑说:“老师,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虽然听上去很可笑,可细想一下,很多人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 就像那位妈妈一样 “都是为你好”  并没有解决孩子“喝咖啡怎么对身体不好了?”的问题。 很多人拒绝承认自身思维是生活中问题的来源,但是如果拒绝了就能让生活变得美好,我只能♀️♀️♀️

另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受教育水平和自我反省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 也就是说,“掷硬币”式思考者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哲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数学家,医生,物理学家都有可能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 而且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学历而变成傲慢的思考者。  有的人为了维护所谓的“权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诸多伤害。

人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抵制批判性思维的挑战,多数人都会采取不同形式的抗拒,这个多数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要习惯凡俗审视自己的思考, 即便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 ,能在某一刻稍作停顿,稍加思索也是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