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有很多人对学佛修行的人有所误解,认为修行的人都是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在那里坐枯禅,两耳不闻窗外事,当然有人确实因此能够达到清净的境界,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正所谓空空如也,把自己一个人与外界隔离,虽然清净,却也未能空得彻底,太执着于空,结果把自己锁在“空”里面了,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需要悉心呵护,放在温室里才好培养,可是婴儿总会长大,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圆觉经略说》一书中告诫修道之人:“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有人招待去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莲花座的花瓣肯定就渐渐掉了下来。可以出尘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

烦恼即菩提,说的就是能够在生活中能够发觉自己正处于烦恼之中,立刻醒悟过来,这个当下就是菩提。

解决问题的前提永远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并不是直视它,而是压制或者逃避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就需要观察研究烦恼了,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因为解剖自己的情绪会让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无能,所以非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不可。

佛教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是无量的,它们起源于贪嗔痴三毒。也就说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再向前推理一步是贪、嗔、痴哪一种毒导致了烦恼,很多人在烦恼的当下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有情绪的,但是可以在风平浪静过之后或者每天睡觉之前形成反思的习惯。

长此以往,就像是肌肉对于锻炼有记忆功能一样,越锻炼越强壮,我们的大脑对于烦恼的觉知也会越来越敏感,直到当下的瞬间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既然已经发现了烦恼的存在,接下来就要去解决问题了。

我想起了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解决烦恼最好的方式就像这首诗一样——坚定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活得很累的人都是不坚定的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的体育赛事很多,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很受大家欢迎,有的人会买体育彩票,这些人就很累,因为他们永远期盼自己站在胜利的一方,而这也永远是不可能的。

站在真理与正义的一方或许不如站在胜利和权势的一方那么吃香,但是心里永远是比轻松的,因为不用费力地去一次又一次做出选择,坦坦荡荡就是最好的修行。

回到我们的话题,如果意识到烦恼的存在,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保持不生气、积极的立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生气是底线,积极的心态则能够化解所有的困境与险情。

说得再多,不如亲身实践,唯有透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感受,才有可能认识和对治烦恼。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觉者佛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