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第二章 思想方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的读书笔记发过之后,有人在后面留言评论:“抄袭有什么意思!”我只好认真回复:“我是在做笔记。”顺便说一句,他的句末标点用错了。

的引人之处就是简单书写,所以来这里的人写什么内容的都有,而且真正的牛人没几个。如果要用阅读价值和阅读收获来衡量,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数赛恒河之沙,谁非得来这里找东西看啊,太费劲。所以,我从不按写作质量去判断里文章的好坏,图的就是个开心自在。

这种读书笔记绝对不能算创作,因为没有个人观点在里头,投到一些专题确实也不合适,这是我该检讨之处。但我的出发点是把我认为的好书仔细阅读并分享出来,《哲学与人生》这本里面干货很多,我又是第一遍认真读,不便于妄自点评,此举也是无奈。

该书第一章里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讲的是“思想方法”,后面十几章的内容分别是“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道家的智慧”“艺术与完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文化的视野”。每章的篇幅相近,都是二十页左右。我想会有人愿意了解此书的,故而汇总读书笔记于此,供此书的有缘人阅读。

言归正传,以下为“第二章 思想方法”的内容摘要。

人有理性,自然就会有思想。然而,思想造成的结果不仅千差万别,并且难以预料。我们经常会觉得,虽然大家都属于“人”这一类,但是彼此沟通的时候却又困难重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本章提出四种思想方法: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这四种思想方法各有不同的对象及目的,若能善加利用,人的思考将更为清晰,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更有益于沟通与处世。

一、逻辑(运思的规则)

逻辑就是运思的规则,规则是客观的,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希望能够合乎逻辑。究竟什么是逻辑?传统逻辑主要讨论三种内容:概念、判断、推论。

1. 概念

“概念”是指我们平常使用的名词,任何可以想得出来的名词都称为概念。

谈到概念的时候,必须将“意义”和“意象”分辨清楚。学习逻辑,首先就必须试着把意象放在一边,仅仅就概念的意义来与别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概念的意象会有相当大的差别。比如,龙在西方文化里是恶魔的化身,而在中国则是吉祥的象征。

2. 判断

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判断”。

以西方来说,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模式是“A=B”(A就是B)。A代表主词,B代表述词。

判断共分为四种:全称肯定、特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否定。在国际通用的符号中,分别以A、I、E、O四个字母来代表这四种判断。

若以“北大学生”与“好学生”为例,四个命题分别是:

全称肯定(A命题):所有北大学生都是好学生。

特称肯定(I命题):有些北大学生是好学生。

全称否定(E命题):所有北大学生都不是好学生。

特称否定(O命题):有些北大学生不是好学生。

我们讲出来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还原到最基本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必然属于A、I、E、O四个命题中的一种。

3. 推论

推论就是从既有的判断推衍出新的判断。在逻辑上称为推论,在我们的思想中则称为推理。以下介绍三种推论方式:直接推论、三段论法、两难推理。

(1)直接推论  直接推论是最简单的推论方式,共有三种形式:A→I;I→I;E→E。

举例来说,“所有北大学生都是好学生”(A)推出的新命题只能是“有些好学生是北大学生”(I),“有些北大学生是好学生”(I)可推论为“有些好学生是北大学生”(I),“所有北大学生都不是好学生”(E)可推成“所有的好学生都不是北大学生”(E)。O命题则无法直接推论,“有些北大学生不是好学生”似乎可以推论为“有些好学生不是北大学生”,但“有些人不是好人”就无法推论成“有些好人不是人”。由此可知,O命题是不能直接推论的。

(2)三段论法:三段论是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如“凡人皆有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这就是三段论法。

(3)两难推理:指两方面的立场看似都能成立,结果则是流于诡辩。

比如中世纪时某某派教徒曾经占领了一座图书馆,下令把里面的图书全部烧掉,因为他们认为,书中的内容要不就是真理,要不就是异端。如果书中的内容是真理,那么就和他们的《××经》一样,既然已经有了《××经》,那么就不需要这些书;相反,如果书中的内容是异端,那么更是非烧不可。因此,无论这些书是什么样的内容,都必须被烧掉。

二、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本部分从简)

1. 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表达的效应,表达需要具有明确、一致、普遍这三项条件。

2. 语言的类型

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直述、比喻、价值、恒真。

三、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1. 打破四种假象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念,叫做“打破假象”。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这些偶像会竖立在我们前面,使人无法从事正确的思考。培根认为我们要打破的假象有四种:种族、洞穴、市场、剧场。

(1)种族假象  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作唯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种族假象会使人类变得过于主观,甚至形成人类中心主义。

(2)洞穴假象  指每个人都好像是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人虽然无法避免自己的限制,但是知道这些限制,就可以减少被限制的程度。

(3)市场假象  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说。各种八卦消息看似版本很多,事实上答案只有一个,说明很多人不诚实。或者,即使不是故意不诚实,也是设法不去看自己不喜欢的部分,而选择性地下判断。

若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跟别人既不能沟通也没有共识,最后变成各说各话。

(4)剧场假象  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这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许多人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做剧场假象。

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看别人演戏,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怎么演、怎么安排,还是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培根的“打破假象”之说提醒我们,客观认识一样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后续的哲学家忙于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较少注意思想方法的问题。在这方面最有新意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现象学。

2.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

胡塞尔是当代现象学的代表学者,在此介绍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相像法、地平线法。

(1)描述法  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

(2)自由相像法  列出各种外在条件,判断少了哪些条件就不能凸显内在特质了。

(3)地平线法  指人的认知受视域限制,有一个从模糊到明显的过程,这中间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点出现的时候,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反应。

四、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1. 阅读的三种取向

通常人阅读的时候会有三种取向:传统、个人、文本。即理解一段文章时,会受到传统文化、个人经验和文章本身三个方面的影响。

没有任何人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与个人经验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传统是什么,如此一来,就会有比较明确而清楚的立场。知道自己的立场之后,就能够了解有什么优缺点。此外,还要懂得自我批判,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立场,但要知道这并不是唯一的或普遍的立场。

2. 阅读的四个步骤

阅读一篇文章时有四个步骤:

(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What did it say?)

(2)文本想要说什么?(What would it say?)

(3)文本能够说什么?(What could it say?)

(4)文本应该说什么?(What should it say?)

五、结论

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没有人教导,也会从经验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远有效。因此,学习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长必要的一环。如何运思、如何表达、如何辨物、如何阅读,这四者配合起来,并且善加运用,相信不难抵达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谈到“爱智”,必然也必须从这一步出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第二章 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