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课堂案例研究 ( 十)

海的波文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探究推进到现在,陆续有老师发来疑问:如何鉴定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的教学才视为“有效”教学?用怎样的尺度和标准才能更直观地让我们判断出,哦,原来这才是有效教学。

把这个弄明白,很有必要。今天,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有效”一词,在百科解释为:一是有成效、有效果;二是有效力。从这样的解释来看,放到教学上,我认为这个有效性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绕不开这样三个因素:一学习的结果;二学习的时间;三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

先说学习的结果,这是体现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即学生通过学习取得的成绩,包括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而发生的变化、进步等,体现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等等。

其次,取得等量的知识和能力所用的单位时间是多少,同样的知识量,你是用一节课就引领学生高效完成,还是用两节课,甚至更多。从学习的时间直接看出教学的有效、低效和无效。

最后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课堂上,学生是生机勃勃、思维灵动的,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的,这两种状态彰显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被动关系,状态不同,教学的效果截然不同。

以下,从具体的课例中探讨有效教学的表现。

一、有效课堂是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课堂是师生教学的一方大天地,这方大天地里有两个重要派别,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有效教学首先体现的就是这两大派别的有机融合。课堂上若把握不好“教”与“学”的关系,诸多问题就会产生,甚至蔓延,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要避免此种情况,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之间,尤其是“教”与“学”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师生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看余映潮老师的《散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散步》美文赏读。一起读一下。

 (屏幕显示)   阅读赏析  能力训练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下面调动你们的思绪,就要接着句子说话了,但不能与上面的内容重复。

  (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1:这里有两对母子。

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生2:这里有孝顺的儿子和慈祥的妈妈。

师:这里有孝顺的大儿子和慈祥的老妈妈。

生3:这里有背上的美好世界。

师:我背着我的妈妈,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我们一起向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4:这里有大路和小路。

师:多好啊,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妈妈要走大路,但是,奶奶终于说“还是走小路吧” ……

生5: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一位父亲。

师: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中年人,他是妈妈的儿子,是小孩子的爸爸,多好啊。我们一起再来读:

 (投影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有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虽然只是教学的开场,但我们看到了余老师别具匠心地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巧妙地牵起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思维的灵动中开启了美好的《散步》之旅。尽管只是一个铺垫性的小活动,可以看出这样的课堂设计不落俗套,师生对话互融合互,如此和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且充满着诗意之美。

二、有效课堂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从教育学未来的角度来定位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就是发展。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怎样阐释“发展”呢?新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叫“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整合才能构成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说,你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教”的有效性的定位。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发展三个维度中的某一个维度,要让它们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真真正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王君老师的《散步》教学就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传授知识方面,带领学生咀嚼“我们”、咀嚼“田野”、咀嚼“散步”,让学生明白每个词语背后的真正含义,由浅入深,继而理解“散步”的主题。除此之外,牵引学生发现“神奇的写人技巧”——一“言”可传神,无“言”亦传神;“奇妙的景物描写”——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多元深刻的主题被暗示出来了……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获取了诸多知识和技能。

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手法丰富灵活,教会学生方法,带给学生扎扎实实的收获,比如: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课文、发现关键的句子把其拎出来剖析整篇文章、怎样写景、通过删减词语与原句对比体会情感表达不同,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催生了学生的发展,渐渐地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变成能的,这样的教会学生方法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正可谓有效。

教学中,王君老师借助“满满的,稳稳的”这两个词语,深入挖掘生命的美好状态,这是一种从容,更是一种雍容和宽大,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再次呈现句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她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对这些句子的再次诵读,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为了晕染学生心灵情感的需要。

师:真好!真好!听着你们的诵读,老师的心也开始散步了。田野上的一切,使作者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而书内书外的这一切,又使你想起了哪些东西呢?

生1:责任。

生2:爱。

生3:传承。

生4:温暖。

生5:担当。

……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是学生伴随着学习认知的过程发生和发展的,在散步的故事里,修正自己的心灵情感,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一定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

三、有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学生的发展按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有两种:一种叫预设性的发展,一种叫生成性的发展。预设性的发展,是可以预计得到的,老师讲得很清楚,书本上也写得很明白,教学结束后,学生就掌握了,这种掌握是教师可以预先估计到的,是教学中可以掌控的。

但有效课堂强调的是生成,就是说,教学中有很多发展是不可预料的。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生命和思维都是流动的,有很多课堂的突发场景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而课堂的高效和精彩恰恰体现在这些灵活多变的现场“生成”之中。

所以,只有在“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发展中,才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南京“苏派作文”观摩,肖培东老师上了一节作文课《好久不见》,在学生展示了自己作文“好久不见”的内容时,老师引领学生一起分析选材和构思的共性,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发现了写作的问题,同时也打开了新的写作视角,在这个环节的启发下,老师做了下一步的预设,如果你再次构思这个作文题,你会写什么?伴随着预设的这个环节,很多“生成”促成了教学的精彩,这份精彩就是肖老师自己也难以复制。

……

生:故乡的麦子好久不见瑞雪了。以前,故乡每到冬天,天都会下厚厚的雪,给麦子盖上棉被,瑞雪兆丰年。可是现在,天气越来越暖,没有了雪。

生:故乡的小花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了。为什么呢?因为爷爷奶奶单独生活在乡下,爸爸妈妈和我不常回去看他们,他们比较孤独,很少对着小花猫笑了。

生:黑板上,好久不见粉笔的痕迹了。现在的老师都太喜欢用PPT了,我觉得还是要寻找那种古朴的痕迹,用粉笔来上课。

……

于是,黑板上呈现了:

鸟儿好久不见天空。

虫儿好久不见月亮。

小鱼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

树木好久不见自己的树叶。

麦子好久不见雪花。

小花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

黑板好久不见粉笔写的字。

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

……

学生的思维灵动广阔,串起来一读简直就是精彩的诗朗诵。

这样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老师也沉浸在课堂“生成”的美好中。这样的教学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的乐趣。

当然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课堂上师生的教学和谐统一、平衡发展、共生共长。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课堂上就要把人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实现人的内在本质表现,让自己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性格等在积极的学习和创造中得以表现和显示。

4r���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教学课堂案例研究 (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