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夜游:怀民为什么“亦未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遭贬黄州后的一篇即兴小作。苏轼先是“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才欣欣然起床,想必是月光触动了苏轼的心灵,在遭贬的地方,见到月光怎能不想到故乡呢?


苏轼起床后,“念无以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苏轼心中,张怀民就是“乐者”,是能和苏轼一起游玩的人。而“乐者”也只能是同样遭贬的张怀民。


这也是文题由来。有趣的是,当苏轼到承天寺的时候,“怀民亦未寝”。怀民为什么也不睡觉呢?说明怀民同样有心事,在这月光孤寂的晚上,回忆起自己遭贬的苦闷,好友的到来正好让他有一个排解的空间。


苏轼与好友相步于中庭,看到月光映照下的美景,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苏轼自嘲为“闲人”,既有对月色的欣赏,对境遇的随缘自适,也有对仕途的失望。


苏轼与张怀民

当然,也有另一种解读,认为怀民是苏轼叫醒的,唤作“亦未寝”。如果真是这样,倒也是让人羡慕的友谊。

你可能感兴趣的:(承天寺夜游:怀民为什么“亦未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