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齐帆齐微课第7篇,1088字数,共累积9690字数】

下午有事,去了一趟白鹿广场。正值周末,在广场休闲娱乐的人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放风筝的人群。

从大年初一开始,广场就有人放风筝。不过那段时间天气多变,人们不经常出来放风筝。这段时间气温回暖,又因为春季多风,故而在广场放风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提起放风筝一事,我立马就想起了红楼梦里薛宝钗放风筝时说的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诗非常的形象生动,将风筝迎风争高飞的形态写出来了,也将贵族大小姐薛宝钗的凌云壮志之情展露地淋漓尽致。

这是因为喜欢这两句诗,每逢春季,看到有人放风筝,我就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抬头眺望那在空中高飞的风筝的身影。

我们小时候因为条件限制,没有现在这些么多形态各异的风筝。印象中也曾放过一两次风筝,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因是自己做的风筝过于笨拙,刚飞上天空没多久,就倒头直直落到地上。尝试过几次之后总是不能成功,于是就放弃放风筝了。看到别的小伙伴做的风筝在空中高高飞起,眼中总是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长大成人之后,因为工作的忙碌,已经没有了儿时放风筝的兴趣,自然也就不会主动买风筝了。虽然自己不放风筝,可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别人放风筝。

甜甜小的时候,我曾和赵先生专门驱车去西安大明宫广场观看专业人士的风筝表演。那阵容比我今天看到的要壮观许多。

放风筝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开始,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在隋唐时期以前,放风筝还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高后,人们就有意把风筝的引线剪断,然后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这样可以让风筝带走人们身上的晦气、烦恼、苦闷、忧患和病痛。其实这一做法,是人们求福的表现,与此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于是在这一天,古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

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种护身符。

此外,还有人指出放风筝对小孩子的身体有益。如宋《续博物志》记载说:“今之纸鸾,引线而上,令小儿张望视,以泄内热。”这是说,原来小孩子放风筝有助于败火;清富察敦崇《燕京发明记》曰:“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这是说,放风筝对儿童眼睛视力的发展也有好处,可以明目等。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放风筝,因为放风筝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娱乐活动。

看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突然有一些冲动,我也应该把孩子们带出来一同放风筝,让她们也去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白鹿广场的风筝

齐帆齐年度基础写作训练营(7)1088 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