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接上集.谢谢关注
味觉:感受着不同的幸福 (3)
—-雁城俊哥
(06)
总以为风花雨雪皆是景,
却不知柴米油盐才为诗。
陆文夫却说:
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苏州河边一座小酒馆;
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
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食物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几盘家常菜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
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陈哓卿则说:
小时候回外婆家过年,那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尽管山清水秀,但很穷。
不过,春节前,村里家家都会做两样东西,一个是年糕,一个是腊肉。
年糕磨好摔打成条,码在缸里,灌满“冬水” 立春前的水,细菌少,随吃随取,一个冬天都不坏。
腊肉是肥膘肉,几乎没一点儿瘦的,用大量粗盐腌制,挂在灶台上方。
炊米饭,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时候,外公负责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极咸,用锋利的门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条,就足够送一大口糙米饭。
用外公的话说,腊肉不仅“下饭”,而且“杀馋”。
汪曾祺先生对美食的描述:
乌青菜:平贴地面,江南谓之 “塌苦菜”,此菜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
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
“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 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
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
“染指” 一词的由来:
春秋时期,郑国有两位公子;一个叫公子宋,一个叫子家。
一天早晨,他们一起上朝时,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动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说:“看来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尝到什么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时,听见内侍向厨房说:“昨天楚国派人送来一只大鳖,郑灵公下令煮来让文武百官一同品尝。”
两人听到这番话,不禁笑了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什么事情如此开心,子家赶紧向郑灵公说明公子宋食指挑动果然灵验之事。
郑灵公听完后,也笑了笑说:“公子宋的食指灵不灵,还得通过我这一关呢!”
后来鳖羹分配到公子宋时刚好分完,郑灵公就大笑说:“这回你的食指不灵了吧!”
没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郑灵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汤来尝一下,并说:
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不是尝到美食了吗?
(这就是“染指”的来历)
郑灵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藐视国君的权威,非常生气。
此时,郑灵公已心生杀意。后来借着一些理由,郑灵公想要派人把他给杀了,没想到公子宋先发制人,杀了郑灵公。
公子宋一定没有料到,他灵验的食指虽然让他品尝到了美食,却也让自己最后背负了弑君的恶名。
为什么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鳖汤,郑灵公就差点把他杀掉呢?
这是因为鼎在先秦是权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经君王的允许随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对君王权力的觊觎,是对统治地位的绝对挑战。
因此,后世人用 “染指” 来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
这场变故后,郑国大乱,公子宋最终也被杀,暴尸于朝。
(07)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
酒文化;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自从杜康、仪狄酿酒起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起初,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产数量也就十分有限。
一直到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的大量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的宴饮以及祭祀。
从《诗经》起,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后两句的意思是:
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
日下,最前沿的调侃:
你有故事,我有好酒,相约黄昏后!
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小雅·鹿鸣》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没有酒,就不可能有我们灿烂的诗歌文化与浪漫的诗人,五千多年的文明或许要逊色许多。
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
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 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
杜老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
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
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
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也就发不出 “拟把疏狂图一醉” 的慨叹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
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
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微醉下,多才多艺的她也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诗仙太白将酒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
《将进酒》字字都散发着酒香。
或许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
酒对每一位诗人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
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畅饮催生豪气,醉比刘伶放浪,狂若太白仙。
天若不爱酒,酒仙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或许在酒后,才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豪迈气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九天!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 “贤人” 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 “圣人” 作为(清酒)的隐语。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
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辩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 :
(青州从事)
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 喻 “肚脐”,好酒叫做 “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
他把坏酒称做 :
(平原督邮)
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 “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这就是“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成语故事的由来,同时,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
对于年轻人来说,酒或许是情感和灵魂的催化剂。
在没有电子商务时代,由此上溯至书信没有通达的前期时代,胆小的爱情追逐者多次在心里不停的呐喊:
真想有一天喝醉,那样我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你说那些我不敢说的话!
酒实在很妙。
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
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谈笑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地呈现出来。以上是梁实秋先生对酒的看法。
用高度的白酒来形容女士恰到好处:她们给予人的那种感觉非常舒适;
她们给予人的那种感觉仿佛如酒;醇香无比,久久难忘。
酒桌上的喝洒的过程倒是王安忆女士《酒徒》入木三分:
喝酒,礼貌地喝一点。 缓缓地喝着,吃着菜,好像不是在酒席上,独斟独饮,挺享受的。
但从酒场上的策略角度看,这时候的喝,有些像是铺底,或者热身。
等他吃喝到一个程度,这个程度怎么说呢?就是说,他呢,脸色润泽了,眼睛里有了光,显得很满足。不是酒足饭饱的足,而是恰如其分的,
酒桌上的节奏是流畅的,类似行板的节奏。
酒也变得滑润了。最初的辛辣的刺激已被微甜的回味盖过。它们尖锐地击中舌头中间的那一点,转眼便充盈到整个口腔,化成暖意融融。身体变得轻盈起来,思想也变得轻盈,而且连绵不断。
就在这时分,他开始敬酒。
他敬酒的样子也是软弱的,甚至有些腼腆。他的敬酒看上去只是礼节性的,完成一个仪式而已。
只有在他一仰脖喝干杯中的酒时,那一仰脖的动作是带了些锐度。他迅速地,利落地一仰脖,杯底就干了。并且滴酒不洒。
他斟酒也很利落,一条线下去,酒及杯沿下一分,再一条线收住。
他吃菜也是这样,面前没有一点汤溃酱渍,鱼刺肉骨,在盘子里顺在一边,干干净净。
他一圈酒敬了下来,人们还是没有注意他。
事实上,酒桌上闹成一团,谁也注意不到谁。在一片喧哗之中,只有他是安静的。
酒喝到这会儿,多一杯少一杯已经无所谓了,你不叫他喝,他还要喝呢!这种快感,是有着惯性了,有些刹不住车的意思。
酒场上,就是这样。不在于谁喝谁不喝,而在于谁叫谁喝。喝,其实都要喝的,谁也不甘心少喝一点。
这很像是一个意志的角斗场,也像个谋略的角斗场。
但意志和谋略都是从属的部分,真正的实力,还是酒量。
所以,说到底,还是酒量的较量。意志和谋略都是为这场较量服务的。
第一次喝酒和醉酒的感觉,莫言先生的讲述:
正好家中无人,我便用牙咬开那瓶塞子,抱起瓶子,先是试试探探地抿了一小口——滋味确是美妙无比——然后又恶狠狠地喝了一大口——仿佛有一团绿色的火苗子在我的腹中燃烧,眼前的景物不安地晃动。
我盖好酒瓶子,溜出家门,头重脚轻、腾云驾雾般跑到河堤上。
我嗬嗬怪叫着,心中的愉快无法形容,就那样嗬嗬地叫着在河堤上跑来跑去。
抬头看天,看到了传说中的凤凰;
低头看地,地上奔跑着麒麟;
歪头看河,河里冒出了一片片荷花。
蔡澜先生的名言:醉酒,人生,一乐也。
一壶浊酒,相逢醉了谁;一世浮生,轻狂撩了谁;一番思量,谁是谁的谁。
(08)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
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
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制茶饮茶,相沿成习。
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
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禅、茶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独有的禅茶文化。
禅茶的至理名言:
今生的水,前世的茶,用今生的水泡一杯前世的茶,透明的瓷杯中沉淀的是前世的情,沸腾的是今生的爱,这就叫作缘份!
林清玄先生对茶的理解:
善茶之人必有五美:
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
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
考究一点的茶楼;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的茶客们分开的房间,摆着红木卓、大藤椅,自成一小天地。
茶叶都是食客们自备存储的。
泡茶的用水,讲究一点的人,都是到郊外的泉水源处,取水后用木桶装运回来饮用的。
煮水自然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只能泡在宜兴出品的紫砂壶里。
好茶还需好水沏泡。
陶陶居初创时,雇用十多名小和尚专门去白云山九龙泉挑水烹茶。
小和尚每天凌晨开始工作,行走路线、在何处歇息,都比较固定,其水桶加盖,盖上加锁。骑缝处贴着 “九龙泉” 水砂纸条,担子插小旗,招摇过市,吸引路人注意。
另备有大缸储水,大厅的茶位每位五仙,小厅每位1.5毫。
在小厅门口旁放着一个已点燃的红泥小火炉,旁边用竹篱搁着烧起来无杂色无味的半截榄核作炭,瓦茶煲内沸腾着九龙泉水,专人侍候在侧,相当讲究。
在南方,茶坊附生于所有的酒楼餐馆、美食广场,在这些地方喝茶,有机会品尝到式样缤纷、口味众多的面点小吃。
要是你兴致高昂,还可以叫上一碟炒菜,呷上一口米酒,还有琵琶鸡、炭烧乳鸽、雷州白切狗肉——你就慢慢地品尝这南粤福地的美味佳肴吧
吃喝吃喝,吃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凡是称得上美食家的人,无一不是陆羽和杜康的弟子
20.02.19
未完待续.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