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人的旅行漫谈(十一)

旅游学人之“行”走江湖

题外话...

在昨天已经用完了10多篇存稿,本想暂停日更一段时间,一是作者申请失败的气还没消,二是之前说赶的那篇期刊文做完了数据收集工作,拿到法国那边项目组研究,结果发现数据质量和价值实在有点高的吓人,一番讨论下来发现这数据至少能写4篇期刊文,所以这“更为重要和正经”(作为第一作者要在外刊发表且挂名国外博导的那种)的写作工作压力一下子至少大了四倍.........但就在昨天,神奇的昨天(5.29),突然来了N位大咖大神来给我点了波赞,各种评论私信好生地鼓励了我一番,于是乎今天想想还是挤挤时间继续日更吧,就当让脑子放松放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的传统理念中,旅游的六大要素中恐怕只有“行”是唯一可以与读书相提并论的。确实,自古以来,无论东方和西方,旅行都是与读书学习相辅相成的。二旅游学人之“行”,便和其中“壮游”这一概念息息相关了:

壮游:一种旅游形式,英文为Grand Tour (本词源自法语Le Grand Tour)。“Grand Tour”是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进行的一种欧洲传统的旅行,后来也扩展到中欧、意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阶层。壮游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述。歌德、大仲马等名人都进行了壮游。

——《百度百科》

欧洲壮游

十六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完成学业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一起,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斯等欧陆城市进行壮游。


欧洲的壮游是一种自由教育,其目的不是去看别的什么、建立自己的文化,而是去看看别人有什么、建立一种共同的文化。重要的是能够在壮游结束后分享轶事和经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总是访问相同的文化亮点。然后,旅行叙事具有重要的功能,即获得的经验和加强社会联系的共同文化。

中国壮游(百度百科)

“Grand Tour”译为“壮游”一词,典故则来自杜甫的《壮游》一诗。其实壮游自古就有,有杜甫的自传式诗《壮游诗》为证。而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对壮游的最好阐述。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壮游: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游学人的旅行漫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