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高考记忆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再是每年固定的六月初,端午节左右。推迟了一整个月,想来他们辛苦和紧张的日子也长了一整个月,再加上疫情 隔离的影响,这届考生的备考之路更加曲折。但不变的是高考时总有一场雨,“每逢高考必下雨”好像成了一个定律,即使考试时间移到了七月,听说很多城市还是下雨了。下雨天很适合考试,尤其是早上,因为第一科总是考语文,听着下雨声,写作文的时候也会多了些灵感。

我高考那年是2014年,六月初,初夏。北方的城市那时候还不算闷热,算是好季节。高考那天早上不例外的下雨了,前一晚像平时一样入睡,没有因为紧张而失眠,心态很放松。相较于紧张,我的心情更像一种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把这件事做完,就可以好好的享受六月的初夏,去家乡的海边拥抱大海。

扔掉那些解不完的数学题,不再研究地形与气候,洋流,季风与梅雨。不过,那个叫马达加斯加的非洲小岛至今记得。还有最让我头疼的昼夜更替与时差问题,地球仪不再是简单纯洁的地球仪,而是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经纬线,等高线,剪不断,理还乱那一种。历史的选择题永远像文字游戏一样玩弄着你,每个选项都如此相似,答案却只有一个。忘掉那些背的牢牢的政治与哲学问题,不关心人大代表,公民的权利。也不想关心物质决定不决定意识,只想我的意识享受纯粹放松的感觉。以及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期待。这样的一天就要来了,这感觉相对于个人来说不亚于新中国成立。

我们学校有个传统,高考前一天那些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会为迎战的高三学长学姐们“助威送行”,听起来很是壮烈。像参加一场战役,每个人为自己而战。 那天晚自习,我还是像平时一样,做了一套文综和题,是人生里做的倒数第二套,最后一套是在考场上。这题一做就是三个小时,能看两场电影。但做题时时间是是过的最快的,题海也是海,很深奥的海洋。

出了教学楼,我想在这的学习时光就结束了,既开心又有点悲伤,人生一直在不断告别。 那些学弟学妹们站在教学楼门口,操场前面的甬路上排成两排,喊着“学长学姐加油 高考必胜”这样的励志口号,去年此时我是他们中的一个,为即将迎战的学长们加油助威,想象着明年的自己走上甬路的中心的样子。而此时站在那,看着他们,想着他们也将走上来。不断的会有人走上来,推着我们走的不是高考,而是时间。

学校的广播里放了两首歌,杨德安的《我相信》和张杰的《逆战》,我背着双肩包听的很激动,路灯下的影子很长,像十几年的学生生涯。高中毕业之后几乎再也没有背过双肩包了。初中的时候也总喜欢把双肩包的一只肩带放下,只背一边。校服裤腿找裁缝店收一收。大概一个学生也只能通过对校服和书包的改造来在同化的群体中彰显一些所谓的“自我”。

大雨中爸妈开车载我去考场,我不紧张,他们应该比我紧张,我们听着车载广播的路况。虽然雨很大,但也没有堵车,很顺利。到了考场门口,一个广播电台在做节目,送给我一只鸡蛋,他们说这是一只幸运鸡蛋,祝我考试顺利。算是个好兆头,我把鸡蛋交给爸妈,在他们的目送下走进考场校门。第一科是语文,我只记得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其实语文算是没有发挥好的一科,那时候还没那么喜欢文学与艺术,不会看到那个题目就想到《月亮与六便士》,但考完就是解放,就不会再想了。

第一天考完,我就像高考结束了一样,可能我觉得数学考完就是考完,第二天的文综和英语比较有把握。于是第一天考试结束的晚上,我和我爸就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我不记得名字了,应该是个美国大片,可能是X战警。每周五和我爸去电影院看电影是我们的一个习惯,每周的这场电影让我对这一周总是充满期待。虽然我在的城市不大,但只要走进电影院,灯光暗下来,我就觉得世界很大,好玩有趣的事情很多,我的每粒感性细胞就都被唤醒了,整个人跟着浮浮沉沉,像在游泳。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电影与我之后的渊源,会因为电影远走伦敦和巴黎。

那时只是简单的喜欢看故事,沉浸在黑色的空间里,穿越在浩瀚的时间里。 现在去想,在高考第一天结束的晚上去看电影,也预示着电影对我的重要性吧。毕竟第二天还有一天考试,有这样支持理解我的爸妈总让我觉得比电影里的情节还幸运。

我们还一起看过《泰坦尼克号》3D的首映,由于去看的人多,没有买到连座,我们仨半夜去到电影院,还分散在了不同位置,想想是因为他们想陪我看。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陪我看过周杰伦陈奕迅的演唱会,夜空里的流星雨,想想这份情这一生也是还不清的,这些已经不只是情,而是我心中的力量了。

高考最后一科是英语,结束后是下午四五点,那天的夕阳绝美。我走出考场之后,没有直接离开,还在学校的操场上走了两圈,心情五味杂陈,“这就结束了?”总是觉得有些不真实,突然就这么可以放松了。当晚就和我妈还有我的同桌一起开车去了海边,终于可以拥抱大海了,一年没有见它,它比以前更蓝。

我们在海边大喊大叫,尽情释放,完全没有顾及大海的感受,那一刻只觉得终于结束了,要尽情,要尽兴。后来我们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家乡的烧烤在全国也算是美味的,由于备考,也好久没有时间去吃。我还记得吃饭的包房是“211”,对于高考的我们来说也是个吉利数字,后来也确实去了一所211,就是我们的北工大。生活很多时候也像拍电影,充满了暗示。

又是一年高考了,时间推着人像前走,从不停下。我也被时间的洪流推着,慢慢的远离家乡。昨天又看了一遍《山河故人》,上一次看是大学毕业时,出国前几天,在电影资料馆。那时还未能深切体会其中含义。但看到“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要告别的”和赵涛的雪中独舞还是让我心中一怔,沉浸其中久久没回过神,出了影院装订大学的毕业论文时,耳机里还在循环着叶倩文的《珍重》。

后来出了国就一直没有回,经历了很多和国内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深深的影响着我的思维。昨天再看这部电影,对“思乡和告别”才有了更深的自身体会,也才注意到它的英文名字是《mountains may depart》(山也可能会离开)。


这两年在国外,见过很多清澈蔚蓝的大海,在英国,在埃及,在法国。但我知道,家乡那有些黯淡的海,叫笔架山,我从那里游过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我的高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