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教师随笔】叮嘱 文/袁茹意

图片发自App


                              叮    嘱

                                  文/袁茹意

      “把《孟子》三则原文读熟读透,比较三篇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明确三篇论证思路,需关注行文结构,答题时要出现表明逻辑的“首先”“其次”“最后”字样。将书上的议论文知识点重新识记一遍,并在五篇练习中将所学运用进去。”这样的叮嘱可以说是从上周五放假前唠叨到四模考试的早读课上。

 



        面对试卷读思部分6-7题,全分拿下是我的终极目标,至少也想让学生通过回归课本,在比较辨析中明确议论文题型设计的全部意图。

        两个班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是传统教学,我讲,并将练习穿插在知识点中进行训练,收效甚好。另一个是特色教学,由学生讲解知识模块,发挥自身特长,希望最终能达到台下同学听懂的效果。

        四个男生领任务后都精心的“备过课”,站上讲台时落落大方,从容镇定。知识点从他们口中缓缓流出,时而与台下同学互动,貌似很顺利。然而好景不长,状况还是出现了,他们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点上,却忽略了板书的重要性:有的只顾讲,板面空空;有的板书内容欠严谨;有的板书设计不合理。我站在下面记录着,也观察着他们从“林深不知处的小鹿”某一瞬间变成“无头苍蝇”。好在理性思维只用很短时间又占回到上风。想听的“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论证思路的逻辑性,论证方法在文中作用……”逐一浮出水面。

        经历了一番讲解后,想必他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感受吧。叮嘱他们以心得的方式将授课前中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当然针对他们的不足,我又“补刀”了!

   



        此时坐在考场上看四模试卷6-7题,我笑了。6题拟写标题,这个方法他们课上讲过,希望他们的“学生”能记住他们的叮嘱。7题“熬得住”也就是“坚持”。刚刚做过一篇《“咬牙”是一种修炼》。之前几天的叮嘱不知是否会见效,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顽皮地间歇式吐出。

图片发自App


        我明白:有些叮嘱留在口中,有些飘进耳中,有些印在脑中,有些刻在心中。

      对他们的叮嘱,藏在了深深的刻板的知识点之下; 对他们的叮嘱,藏在了寸步不离的目光追随;对他们的叮嘱,藏在了波澜起伏的内心颤动……

        不期盼他们能够解读得了这叮嘱,他们也许能够解读得了这叮嘱,三年,最大的默契,便是不言而喻。

        一阵风吹过,它悄悄地叮嘱我:放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75期【教师随笔】叮嘱 文/袁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