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卷一 周记一(前403年-前369年)

第一部分:概述卷一主要内容

    卷一主要描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之间的大事,共计35年。

    1、 资治通鉴开头以简短语言叙述了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事,司马光认为此事件不仅标志着春秋的终结,战国的开启,同时也为秦国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司马光对此事件用了较大篇幅详细说明了礼制法纪、君臣、名分的区别,最后导出“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仪,乃天子自坏之也”。

    2、晋国四卿之首的智伯狂妄自大傲慢,对韩、魏、赵等国君侮辱、豪夺的事。由于晋国发兵赵国,赵国国君赵襄子离间韩、魏两国,由张梦谈秘密出使韩、魏两国国君,最终智伯灭亡。智伯死后,三家尽分智氏之田,赵襄子用智伯头颅当酒器。智伯内臣豫让(战国四大刺客)变为乞丐伺机刺杀赵襄子,豫让朋友劝说豫让投靠赵国,豫让说败露被杀。

  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饮酒且乐且天又下雨,众人问下雨了去哪,魏文侯解释说与虞人期猎,前往告知停猎。

      韩国约魏国攻打赵国,魏文侯回复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也,不敢从命。赵国也按照同样的理由约魏国攻打韩国,魏文侯以同样的理由回绝。自此,魏国为韩赵魏三国之首。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问乐声不协调,左音高。田子方说:国君任用乐官,不必懂音乐。国君精通音乐,就会疏忽了乐官的职责。

  4、魏文侯想要在魏成与翟璜中选一人当丞相,问李悝,回答看人的五个标准,魏文侯听完后采用了李悝的建议。翟璜问李悝推荐人选,得知推荐的是魏成,翟璜大怒,列举了自己的功绩,李悝反驳说,魏成俸禄千钟,九成用在外边,推荐的人选,都当做国君的老师。通过对比,翟璜向李悝行礼,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

  5、吴起仕鲁国,齐国讨伐鲁国,欲用吴起为大将,但因吴起娶齐女为妻,鲁国人怀疑,于是吴起杀掉妻子后担任鲁国大将,大破齐国。鲁国官员诽谤吴起,说:吴起母亲去世,吴起未奔丧,曾参与吴起断交。今又杀妻求将,断定吴起是残忍薄行之人。吴起恐得罪鲁国官员,于是逃亡魏国。魏文侯问李悝,李悝说:吴起贪财好色,但军事才能高于司马穰苴,于是任用为将,攻占秦国五城。

    吴起治兵严厉,且与兵同衣食,同住,与士兵共担劳苦。士兵有病疮,吴起亲自吸允毒汁。士兵母亲听到后痛哭,回答说:吴起将军也为孩子父亲允吸过,孩子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最终战死。现在吴起将军又给孩子允吸,我不知道孩子将要去哪了。

      魏国认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列举三点优势。田文说:国君年幼,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百姓不能信服,应该嘱托给谁呢?不久,公叔痤娶魏国公主,但是忌讳吴起,公叔痤仆人献计,魏武侯怀疑吴起,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投奔楚国。吴起在楚国严明法纪,裁剪闲官,废除外戚,增强军队,楚国变得强大。但得罪了楚国的贵族,楚悼王死后,贵族大臣作乱,射杀吴起,并中王尸。楚肃王诛杀作乱者,并灭族70余家。

  6、韩国相侠累与严仲子有仇,听说聂政勇猛,于是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母祝寿,让聂政娶刺杀侠累,聂政回复说母亲尚在,不能去献身。聂母死后,聂政刺杀侠累,成功后,划破自己脸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韩国人暴尸于集市,无人能识。聂政姐姐前往认出了聂政,便哭着说:聂政因为我的存在,自毁面容不连累他,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埋没弟弟的英明呢”。于是,自尽而死在聂政尸体旁边。

  7、魏武侯顺黄河而下,问吴起:稳固的山河多美,这是魏国的珍宝。吴起说:国宝在德不在地势险要。列举了三苗氏、夏桀、商纣三个事例,阐述了国宝在德不在地势。如果君主不修德政,则船上的人皆是敌人。

  8、孔伋(子思)言于卫侯谈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领500辆战车,卫侯说:我知道是个将才,但苟变担当官吏的时候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不用。子思回复:圣人选官标准好似木匠选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几个腐烂的地方,而舍弃可守城的大将。过了一段,卫侯提出一件不合理的计划,大臣们均附和,孔伋说:下级不敢给上级提意见建议,一味附和,即便上级正确也堵塞了集思广益的渠道,如上级不对则更是误国误事。长此以往,其消极影响足以亡国败事。而要下级敢于给上级提意见,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上级需有容人的雅量和择善而从的智慧。

9、齐威王贤德,朝拜周烈王,天下称赞。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你到任以来,每天都有你的谗言,后来派人去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你一定是不巴结我左右的官员的缘故。便赐一万户俸禄。又召见阿地大夫,说:每天都有你的好话传来,但实地看百姓饥饿贫困,田地荒芜,一定是收买我左右近臣。于是大臣们毛骨悚然,不敢弄虚作假,尽力做事。齐国成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10、魏国内乱,未指定继承人。韩、赵联合攻打魏国。韩国谋士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赵联合攻打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包围魏国都城。赵成侯建议杀掉魏瑩,韩懿侯不同意,建议魏瑩与公中缓各自治理魏国,分为两半。赵国不同意并撤兵。魏瑩杀掉公中缓,是为魏惠王。

第二部分 金句摘抄背诵

1、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2、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3、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

4、《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5、《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6、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7、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8、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9、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10、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第三部分 重点章节感悟

1、晋国四卿之首,权倾一时的智伯灭亡:

  智伯位列晋国四卿之首,执政长达22年。从智氏家族的智宣子时期看,当时决定选智伯为嗣卿时,就有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虽有“五贤”:美鬓长大、射御兼通、才艺超群、善辩能文、强毅果敢,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不仁”,即缺乏仁德之心。智伯为人刻薄寡恩,损人利己,不懂得笼络人心。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事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可见司马光对此事的气愤程度。晋伯执政22年,战功赫赫,只能说不仁,从几个事上就能看出:(1)侮辱赵襄子丑陋,且用酒杯击打赵襄子。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内臣段规。内臣建议不要这样,智伯说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与之。(2)智伯向韩康子要地,段规建议韩康子给予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交给智伯一万户封地。利欲熏心的智伯又向赵襄子索地,赵襄子拒绝不给,于是智伯便率韩、魏两国攻打赵国。从上述两个事能够看出智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3)攻打赵国时,智伯查看地形,说了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魏两国国君均意识到自己国家均面临着这种情况,安邑临汾水,平阳临绛水。这为后续赵襄子反间埋下伏笔,导致最终灭亡。

2、观人识人的五个标准

  魏文侯想要选择国相,于是问李悝,李悝提出了识人的五个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兴,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矣定之已。也就是说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这五点足矣断定一个人的人品。我们平时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很多人,所以我们接触的人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待事情的看法直接决定我们的做法,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的治国之学,是建立在儒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求的是修己、然后修仁。从人所处的环境看他的做法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 卷一 周记一(前403年-前3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