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0101+糯米宁+你是一年300多本书的读书牛人?错,其实你没读过书

I-重述原文

小时候,我们都被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这句话影响着。那时的我们,都知道一本书如果囫囵吞枣地去读,就等于没看过,没两天就会忘光光,当别人问起或考试时是回答不上来的。

而现在,那些炫耀着一年读了300多本书的牛人,你问他读了哪些书?出自谁?讲了什么内容?对自己触动最大的点在哪?他能立即回复你吗?

答案是否定的。

都说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一年读300多本书,本本都记得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读过的这些书是看了就看了?读到的只是量呢?还是有些能做做笔记,写写书评?

这么一味地读下去,其实等于没读过。

这300的书量只能让你在聊天时吹吹牛皮,满足一下自我的虚荣感,对于自己的改变还是极少的。

也许你会反驳,一本书的内容,只要我记得1%或2%,300多本,我脑袋里还是很有内容的,怎能说没读过书呢?用到的时候我出口就能成章。

是这样吗?那你来回忆一下,当别人问到你这本书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多时候都会说“我看过这本书,但内容只记了个大概”,真让你说说感想,你都会磕磕巴巴的回答。

或者都以“我好像看过这本书”“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这样的方式来回答。

但是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既然我们花了时间去看书,就不能只为了看,就算一本书只记得1%或2%是没有什么用的。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精髓部分,我们看书并不是冲着那1%或2%去的。,这么没时间效率的事,相信你也不会再想做。

一本书,能读到10%到30%以上才能称之读过。

所以,别只是用眼睛看,只看书的读法就相当于没读过书;读书是为了记在我们的脑袋里,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读法。

A1-联系经验

我之前就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人。

从小到大是个很爱看书的人,看书风格也多又杂,小说,经典书,专业书等,一本接着一本,都是兴趣爱好,也没想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这个爱好使我练就了一目十行的快速看书本事。还引以为豪地把书量增之又增。

直到2017的下半年,学习写作后,素材的重要性,才发现我的书白读了。要到哪个素材时,是出自哪本书?对话是怎么开始的?细节描写作者怎么处理。脑袋里的书就成了一堆“诈死”的浆糊。占地方却没能使我及时运用。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滋味当真不好受。

这时,我才明白,这些年,读的这堆书,白读了。书读量大有什么用,笔记没一个,读后的反思也没。这些不能运用的知识,压根就没进过我的脑袋瓜子。

痛定思痛,逼自己做出改变。

与其这样,不如精读。

认识一名位读书达人刑姐,她一年下来的读书量不多,但她为什么能被我们称为读书达人?

因为她在攻心理学考试时,买回的心理书,书上都让她用不同的色彩的笔划出各种不同的要点。

看完一本书,她会整理出书中的笔记,加以复习。

每次看到她,包包里都会装着她的有数支不同笔的铅笔袋。

而且她在聊天群里,总是很活跃地出现。对群友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自己的方法去分析解答。

一本书你绝对认为她读书了50%以上的内容。就算她看的量不大,但她学以致用了。

没多久,她心理咨询师的证就考下来了。

这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这就是读书和没读书的区别。

A2-规划运用

通过和刑姐的对比,让我明白了读书的“精读”重要性。

书不是论量的,而是读的这本书能给你带来的吸收量。能让你做了笔记,记到了很大部的内容在脑袋才真的是读过书。

要想真的读好书,保证好的读书效率,能做把书中内容更大限度到我以后的生活中去,我做出以下能鞭策自己的读书计划:

第一:正确认识读书的意义,做好计划,别再让“没读过书”这个词与自己沾边。

第二:做好读书笔记,最好读完一本书能写一个书评,把书中的案例,经典语句记录下来,反思能给自己带来哪些触动?以后不定时翻看。

第三:读书在精不在量,改掉这个坏习惯。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读死书。

第四:和群友抱团成长,互相帮助,坚持下来。

第五:每月复盘,对读过的书大致回想。

读书是一个长时间的自我投资,在读的过程中,加以自己的辩认,理解和分析。正确的读书才是我所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0101+糯米宁+你是一年300多本书的读书牛人?错,其实你没读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