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朗朗读书声

要不了多久,我们将会发现,微信朋友圈,将会是“一片朗朗读书声”。如果这是趋势,那么,我们现在进场就是投资一种趋势……。

这是一件好事,好在,终于读书是件好事得到推广和认可,终于,万千“”向钱看齐“”的呼啸声过后,人们还是看到了读书的价值、宁静的获得处……。

但其实,就像每一个流行的东西一样,有流行就有退潮,而读书我向来认为,它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畅销一阵,而是一种秉性和习惯,这样的读书,才是好读书的真相。

作为一个老一辈的无产阶级读书家,我对读书有一些体会还是很愿意分享给那些青葱的同道们的,以帮助他们少些弯路和迷路:

一、读经典。在书籍的海洋里,其实,飘浮着大量的泡沫,有些书籍是泡沫都抬举它,说它垃圾是很恰当的。我们人生的时间都是公平的,每天24小时,不同的是,往时间里面填充的内容!如果很不幸运,填了垃圾或泡沫,这就有些囧了。

所以,我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能弥久恒香,经过时间检验的真品,能不朽50年的,能不朽100年的,能不朽1000年的,自然有它不朽的魅力!如:《道德经》、《论语》、《西方的没落》、《圣经》、《现象学》、萨繆尔森《经济学》、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而另外的某类书籍,特别是当年的畅销书,我一般是待它半年冷却后,看看,还是否有那么持久的魅力……。哪怕是小说类,《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茶花女》、《活着》、……,都比胡编乱造的当代小说,比如《小时代》,要有艺术和文学营养……。

多看经典,永垂不朽的,一定是经典作品!因为不是垃圾泡沫……。

二、微信上的思想类、心理类文章,50%以上,都带有不同等级的毒素。何以见得?在过去,互联网未如此普及的年代,人们要想发表文章,是要通过编辑部的严格的、专业的审核,比如当年马未都就审核王朔的作品。现在呢,门槛为零之后,什么文章,谁写的?专业度如何?……只要能吸引眼球,什么专业审核之类,早就不需要了。所以,为了眼球而搏出位、出彩……,标题党现在也是大行其道,而内容,有没有毒,还是个人自己甄别了……。比如,如果你写一篇文章,叫人需要吃饭而活着,这个没有出位的眼球吸引力,如果是人吃泥而活着,这样的,点击率刷刷上升……。所以,垃圾不垃圾,有毒不有毒……?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在学校里是正儿八经没打游戏虚度年华的?比较少!但这些人上网的劲头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于是,这个网上的生态环境,我是不认为有比读经典更高明的读书环境的!因此,随便我每天,只要我愿意,一抓一大把的网上有毒文章,在各大论坛、平台上飞来飞去……,比如前不久的《真相并不重要》、《会花钱的女人才会幸福》、《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副标题是有钱人的辛福你想像不到》……,我真不敢想象,当年莫扎特在如此贫寒之下谱写的惊世艺术,他的想象力几百年来有人超越么?还是必须说财富赢家?那王永庆、李嘉诚、刘永行、鲁冠球……,这些人当年也是贫穷的,他们的想象力被限制了么?……。所以,从标题,有的要从内容中,有毒的文章,充斥整个信息市场,人们要学会甄别、剔除。至少在我看来,50%以上,都是低估的。

三、懂得所有道理,仍然过不好此生。这句话,在网上很流行很流行,这种文章和思维,在我看来是中毒够深的。怎么理解呢?这话的意思,你过不好此生,跟懂不懂道理,没关系,所以,可以不用理睬道理,因为反正懂不懂道理,都过不好此生……。听上去没毛病,实际上毛病大着呢。

一个人,过不好此生,是道理害的么?这么讨厌讲道理的人我见过,这么讨厌道理本身我还真没辙……。一个人过不好此生,不赖道理身上,赖自个儿!这是肯定的。

其次,什么叫懂?什么叫懂道理而仍然过不好此生?借用一下王阳明的一句话: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一个人,听了某某道理,只是从耳朵里进了一下声音,至于能不能,从耳朵走到心灵,需要用行为去鉴证和体验,没有行为匹配的“懂”,不是真懂,不是走心体验和永不背叛的懂,只是表现智商的懂。有一天,有个过去的下属过来公司,看望某某领导,然后顺便跟你打打招呼,坐你面前寒暄寒暄……。这个前下属会对你说,“某总,我过来看看您,您好“”……。这个,叫情商表现的好。不是真心对你好!同样,我们某些所谓的懂,当时,你听着的时候,会说,懂了,其实,那是你智商表现上的懂。不是真心眼里用行为去守护的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感慨:懂得所有道理依然过不好此生的原因。不是道理不行,是你不好——要么根本抗拒真相,只听的进自己喜欢听的东西或道理;要么,只是智商表现上的懂,不用行动去兑现守望的懂!其实,就是从不懂!

朗朗的读书声,在网上将升腾而起,从一个投资的角度,我们要养成看这个世界,那些趋势?在“未起之前的趋势”才有价值。

然后读书的话,几百年前的经典,仍然会经典下去……!然后呢,人生真的很有限,拒绝垃圾拒绝泡沫的东西挤满你的时间,让我们还是和优秀的、经典的人和事为伍吧,以成就经典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朗朗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