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七大手法-五张图一表一法

1、直方图

1.1 定义

直方图(histogram)是频数直方图的简称,又称质量分布图,是将所收集的测定值或数据分为若干相等的区间作为横轴,并将各区间内测定值所出现次数累积而成的面积,用柱子排起来的图形,故又称之为柱状图。直方图是通过对测定或收集来的数据加以整理,找出数据变化规律,来判断和预测工序质量好坏的一种常用工具。


此图来自网络


1.2 直方图的作用

直方图可以直观看出质量特性分布;判断工序是否稳定;确定改进方向。直方图法适用于对大量计量值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时,便于找出其统计规律,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以便对其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1.3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①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就是随机抽取50个以上的质量特性数据,数据越多做直方图效果越好。

②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并计算极差值R,即R=Xmax-Xmin。

③确定组数和组距。先确定直方图的组数k,再以此组数去除极差,可得直方图每组的宽度,即组距h。根据数据的个数进行分组,如下表。

由N求K的表


④确定各组界限。组的上、下界限值称为组限值。由全部数据的下端开始,每加一次组距就可以构成一个组的界限。第一组的上限值就是第二组的下限值,第二组的下限值加上组距就是第二组的上限值。为避免出现数据值与组的界限值重合而造成频数计算困难,组的界限值单位应取最小测量单位的1/2。

⑤计算各组的组中值。组中值就是处于各组中心位置的数值,为各组数据的代表值,其计算公式为

组中值=(组下限+组上限)/2

⑥统计各组频数、频率、平均值、标准差,制作频数分布表。频数就是实测数据中处在各组中的个数,频率就是各组频数占样本大小的比重。

⑦画直方图。以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纵坐标表示频数,在横轴上表明各组组界,以组距为底,频数为高,画出一系列直方柱,就成了直方图。

⑧在直方图的空白区域记上有关的数据资料,如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等。


2、排列图

2.1 定义

  排列图(Pareto Chart),又叫柏拉图(Pareto),全称是主次因素分析图,是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排列图是找出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从排列图中可看出哪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程度如何,以判断问题的症结点,并针对问题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ABC图”。

使用排列图时,利用二八原则建立的图形化法,找出关键的问题少数点。


摘自文章


2.2 排列图的作用

①作为降低不良的依据;②决定改善的对策目标;③确认改善效果;④应用于发掘现场的重要问题点;⑤用于整理报告或记录;⑥可作不同条件的评价;⑦可供确认或调整特性要因图;⑧柏拉图分析具有“检定假说”之意义;⑨配合特性要因分析图使用。

2.3 应用:

①品质缺陷方面;②时间方面;③成本方面;④营业方面;⑤交通方面;⑥安全方面;⑦选举方面;⑧治安方面;⑨医学方面。

2.4 排列图的制作步骤

①确定调查的问题和收集数据的方法、时间。

②设计适合数据收集的调查表,调查数据。

③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按数据大小排列分类项目,计算累计数和累计比率。

④画两根纵轴和一根横轴,左边轴坐标上件数(频数)的刻度,最大刻度为总件数(总频数);右边纵坐标上比率(频率)的刻度,最大刻度为100%。左边总频数的刻度与右边总频率的刻度(100%)高度相等。横轴上按频数由大到小依次列出各项。

⑤在横轴上按频数大小画出矩形,矩形的高度代表各个不合格项的频数。

⑥在每个直方柱右侧上方,标上累计值(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百分数),描点,用实线连接,画出累计频数折线(排列图曲线)。

3、特性要因图

3.1 定义

对于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间或所期望之效果(特性)与对策间之关系,以箭头连结,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种图形称为特性要因图。

特性要因图又因其形状似鱼骨,故亦称鱼骨图。其作用在于阐明原因与结果之关系,亦称因果图。


此图来自网络


3.2 鱼骨图作用

特性要因图用于寻找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利用头脑风暴法的原理,集思广益,寻找影响质量、时间、成本等问题的潜在因素,是从产生问题的结果出发,首先找出产生问题的大原因,然后再通过大原因找出中原因,再进一步找出小原因,依此类推下去,步步深入,一直找到能够采取措施为止。


4、散布图

4.1 定义

散布图,又称相关图,是描绘两种质量特性值之间相关关系的分布状态的图形,即将一对数据看成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多对数据得到多个点组成的图形即为散布图。



4.2 散布图的作用

散布图主要用于确定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寻找问题的可能原因等事项。两种对应数据之间有无相关性,相关关系是一种什么状态,只从数据表中观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借助于图形就能直观地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散布图具有这种功能。

4.3 散布图典型形状


散布图类型


5、控制图

5.1 定义

控制图又叫管理图,是用于判断和预报生产工序中质量状况是否发生异常波动的一种带有控制界线的图。控制图在1924年由美国的休哈特(W.A.Shewhart)首创。


控制图

控制图有三条横向线条,包括两条虚线和一条实线。上下两条虚线称为上下控制界限,分别用UCL和LCL表示。中间的一条叫中心线,用CL表示。上下控制界限的值为中心线的±3倍标准差,即



5.2 控制图作用

控制图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图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异常,而使生产过程达到统计控制状态,做到预防为主,把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其具体作用分述如下:

①能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缓慢变异,预防不合格品发生,从而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

②能有效地分析、判断生产过程中生产质量的稳定性,从而可降低检验、测试的费用,包括通过供货方制造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图记录证据,购买方可免除进货检验,同时仍能在较高程度上保证进货质量。

③可查明设备和工艺手段的实际精度,以便做出正确的技术决定。

④为真正地制定生产目标和规格界限,特别是配合零部件的最优化确立了可靠的基础,也为改变未能符合经济性的规格标准提供了依据。

⑤使生产成本和质量成为可预测的参数,并能以较快的速度和准确性测量出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从而使同一生产内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别减至最小,以评价、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⑥最终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5.3 控制图的类型

控制图可按控制的质量特性值数据的不同分为两大类: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计量值控制图的类型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均值-级差控制图、中位数-级差控制图和单倍-移动级差控制图。

计数值控制图的类型有:不合格率控制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缺陷数控制图和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5.4 控制图的制作步骤

①选择控制特性;

②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种类;

③确立分组原则、样本大小和抽样间隔;

④收集并记录20~25组数据,或使用以前记录的数据;

⑤计算各分组样本的统计量;

⑥根据分组样本的统计量计算控制界限;

⑦绘制控制图并标出各组的统计量;

⑧研究控制界限之外的点并标出异常(特殊)原因的状态;

⑨决定下一步行动。

6、检查表

6.1 定义

检查表又称调查表、统计分析表,是一种收集整理数据和粗略分析质量原因的工具,是为了调查客观事物、产品和工作质量,或为了分层收集数据而设计的图表。

6.2 调查表的作用

①记录,记录原始数据,便于报告

②调查,如用于原因调查、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调查

③日常管理,如首件检查、设备检查、安全检查等

6.3 调查表的类型

①不良品调查表


此表摘自文章


②缺陷位置调查表


此表摘自文章


6.4 调查表的制作步骤

①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

②明确对资料的分析方法。

③调查表的格式要确保简单明了,内容全面,内容应包括:检查者、检查时间、地点、方式等栏目。

④进行试用,根据试用情况作必要的修改。

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可比性和准确性,调查表格应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应填写方便,符号好记;填写好的调查表要定时、准时更换并保存,数据要便于加工整理,分析整理后及时反馈

7、分层法

7.1 定义

分层法是把收集的原始数据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问题。

7.2 分层法的作用

分层法就是将数据根据使用目的,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类的方法,把不同材料、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加工时间、不同操作人员、不同设备等各种数据加以分类,也就是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到的质量特性数据归为一类。

分层法经常同质量管理中的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如将数据分层之后再进行加工整理成分层排列图、分层直方图、分层控制图和分层散布图等。

7.3 分层法的类型

①操作人员。可按年龄、工龄和性别等分层。

②机器。可按不同的工艺设备类型、新旧程度、不同的生产线等进行分层。

③材料。可按产地、批号、制造厂、规范、成分等分层。

④方法。可按不同的工艺要求、操作参数、操作方法和生产速度等进行分类。

⑤时间。可按不同的班次、日期等分层。

7.4 分层法的制作步骤

①收集数据意见;

②分层归类;

③画图表。

7.5 综合分层统计表

此表摘自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QC七大手法-五张图一表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