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读书笔记

中国,不再是40年前的中国了。中国的管理不再只是单纯复制黏贴模式,而更多地产生了创新模式,在世界上引来研究者的好奇之心!

中国已经迈入创新阶段,这个发现让有着几十年高科技公司高管经历的安妮卡·施泰伯博士有了探索的欲望,于是她在《硅谷秘密:创业成功的基因》的著作基础上,又延展写下了《中国能超越硅谷吗》。

本书主要阐述三个部分:

一、新世界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二、中国企业与硅谷顶级创新企业的对比

三、中国是个创新型国家,并呈指数级成长

首先,看看第一部分,新世界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为什么需要寻求新的管理模式?因为变化的本身在变化。

在过去,企业革新速度慢,凡事有迹可循,循序渐进。

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标准化的工作岗位、流程、组织结构、制度、控制、效率管理。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更适用于完成既定产能,而无法应对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模式特征会产生消极影响。会忽略新的机会。例如,福特执着于“T型”车,逐渐失去市场领导地位。诺基亚执着于专属操作系统,辉煌数十年后,最终完全退出智能手机市场。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显然,我们需要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突破局限性。

而在这个数字管理的新时代,商业环境变化莫测,变化的速度跟发展呈指数级变化的同时,不求新,随时面临着淘汰。

琳达·格拉顿在专著《转变》解释:技术、人口特征、全球化、社会、和能源是塑造未来的五大泛在力量,都将成为变化的来源。

只要这几个因素存在变化,商业环境就会跟随着变化。这也是2015年我国的二胎政策一出,中国市场涌现的大批量的婴儿母婴市场的创业者涌入。

既然有寻求新模式的必要性,那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二部分是中国企业与硅谷顶级创新企业的对比。

中国企业使用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与硅谷企业非常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企业与硅谷创新型企业有着以下共同点:宏大的愿景和使命、富有远见和创业精神的企业领袖、聚焦于人、强调文化和价值观、具有灵活的、有机的、开放的和二元的组织、协作、自动化信息处理。

中国企业与硅谷创新型企业也存在不同更优的组织模式创新模式。如海尔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以用户为导向,企业内部重组“自主经营体”的小团队。自主经营体由不同职能和专业的人士构成的团队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如小米有一个20名小米工程师组成的小组协作团队,能够在一天之内作出决定创业企业是否进入它的投资组合。

相比之后,在第三部分作者给出肯定中国是个创新型国家,并呈指数级成长

被公认为“创新研究之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可以是在现有基础上补充发明的结果。

中国长期推行改革,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构建跨行业的创新平台,中国还有全球绝无仅有经济规模和国内的激烈竞争环境,获得诸多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这表明了中国具备创新的能力。

中国已经涉及很多创新领域:电子支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以及共享经济领域的新商业模式。中国也拥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共享经济,滴滴出行是最大的共享交通企业。

中国的网络化高速发展,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进行创新。当然,中国也面临着两个挑战:中国能否向全球表明有创新的产业?中国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跨国公司?

中国政府有决心到2025年将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中国的商业业态慢慢演变,从微商、抖音带货直播、自媒体创业、到跨境电商。正在像当年淘宝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般地崛起,在慢慢地渗透到国际上。

未来中国企业的创新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拭目以待!

《中国能超越硅谷吗》,作者对中国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肯定,这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的管理领域中获得更多的认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