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在自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我们知道,统编教材的改革,将初中语文课程的精读课变为教读课,略读课变为自读课,课程的构架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框架结构形式。这种变化,其实是课程编者理念的变化,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读课上交给学生读书方法,用习得的读书方法实践于自读课的学习,进而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作为连接课内与课外阅读桥梁的自读课成了初中语文老师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自读课不知怎样上。

    统编教材未实施之前,略读课和精读课的区分度不大,语文老师或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或轻轻带过,或略而不学,总之,略读课的教学现状不很乐观。现在统编教材三位一体1的课程设置,意图非常明显,怎样实现由课内到课外阅读的这一教学目的,途径之一就是自读课的教学落实。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态度来对待自读课的教学了。

    温儒敏老先生说:“自读课与教读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自读课有旁批。”自读课的设置,编者煞费苦心,增加了助读系统:课前预习导读、旁批、注释、课后导读等。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自读,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自读,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和培养,所以助读内容就可以成为自读课教学的抓手。怎样让自读课的助读系统内容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有力抓手呢,借此我谈谈“旁批在自读课教学中有效使用”的几点粗浅看法。

      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对于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方面的内容要了然于心。然后再考虑我们“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细心研读自读文本的旁批,我们也不难发现,旁批也是围绕这几方面的内容来设计的。

    比如七年级自读课文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出现了5个旁批:1.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2.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3. “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4.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5.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旁批大致可以分为:内容类、语言类、写法类、情感类、拓展类等,这些分类,又都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的小桃树》中的这五个旁批如果分类,就可以分为:三个是问题类,第五个既是语言类又是写法类,第四个是情感主旨类。这样我们通过对旁批的分析,来探究编者设计旁批的用意,比如问题类,是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问题有的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发问的,也有的是从文章的结构、写法、情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问题是针对哪一方面内容提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解决了哪个方面或哪个层次的内容。如果把问题作为抓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自读,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放在哪个环节比较合适?”

    浙江特级语文教师肖培东老师,就将《我的小桃树的》的旁批有效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先让学生自主解决了三个问题旁批,然后第五个旁批“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作为主问题提纲挈领,带动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先体会“小桃树的没出息”以及众人对没出息的小桃树的不同态度;再研读在风雨下小桃树的“出息”和作者的人生体悟,学生的自读深度推进了一步。接着肖老师巧妙地用“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这个旁批作为最后教学环节的助推力,将这堂自读课的学习推向了情感的制高点。课的结尾回肠荡气,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这样的自读课,旁批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极大提高了自读课的效果,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旁批是我们读书的一种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将自己读书的所感所得所疑以旁批的形式,圈点勾画出来。教是为了不教,课文只是例子。我们语文老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自读例子,强化学生在教读课中学习的阅读方法,沉淀并转化为自读阅读的能力,最终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语文教学目的。

    前方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此语文老师任重道远。为什么心中常有教学困惑,因为我们对语文爱的深沉。既已选择了语文,就要努力执著前行。执著前行的路上,风景无限,秀丽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旁批在自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