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我们的一生都在等待

屋子外面,王曼娜快活地对路过的人说“过年好”。她的声音问候透着喜悦,孔林听出来她的声音里仍然富有活力。


                                                           01

中午一口气看完了这一本书,我是昨天才知道这个作家的,也是昨天才知道这本书。朋友约我去书店看书,我到书店随手拿了一本余华的随笔安静的坐在她旁边,打开这本书第一次了解到哈金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等待这本小说。

哈金是一个美籍的华人作家,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他在29的时候申请去美国读博士,此后生活在美国。他用英文写中国故事,人生的前29年都在中国度过,所以他有丰富的文化土壤,而不像是一个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写中国故事,那种文字的描述更加真实,因而能够打动中国的读者。

晚上便在读书软件上搜索这本书,打开看了第一章,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晚上12点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该睡了,但是却怎么也没办法放下手机去安心的睡觉,于是继续大约看到凌晨才带着困意的睡去,早上一起床打开手机便又开始看。直到中午才看完。好像结束了一场愉快的旅行般带着一丝恋 恋不舍的感觉。

上一次能这么痴迷的看小说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情了,偶然了解到到路遥的人生,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一个朋友跟我一起睡,她半夜醒了还问我,不睡吗?我要看完再睡,我告诉她,然后一口气看到了快天亮结束了才缓缓睡去。



                                                              02

有些小说好像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故事安排紧凑,巧妙的设置悬念,让你总停不下来,想要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等待便是这么一本小说。开头便是男主角出场与多年的妻子离婚,加上这一次离婚已经离了17年了。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离婚会离这么久?让你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整个故事都是用第三方的视角来写成了。等待一书的文字朴实、平淡、白话,据说在翻译的时候,哈金跟译者反复的商量,把译文中所有不够通俗的文字都替换了。

等待里人物好像是真实存在过的人,那些话就好像就是那个人会说出来的。人物的性格、行为、情绪的变化都顺理成章,人物的性格特点随着故事的展开自然的变化,每一个人物都有所不同,每位读者都能随着小说的阅读自己脑海中构造出一个人物的形象。

淑玉温和,善良,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自己舍不得吃肉孔林每年回来都有肉吃,孔林说的话,淑玉一定会照着做,照顾她的父母。如果不是裹小脚,如果不是长得不够好看,如果不是没有文化,漱玉与孔林的故事或许会不一样。

王曼娜是一个护士,一个有点文化有工作的护士,不需要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皮肤自然更好,淑玉跟她比不得。她一直在等待中,也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等到的跟她想象又不一样。

都说王曼娜是最悲剧的人物,可是我看到最悲剧的人却是孔林。你说不出他哪里不好,正派,有文化,善良,长相也还算可以。如果没有答应父母安排的婚姻,如果没有跟王曼娜在一起,如果他性格不那么软弱,那孔林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的......


                                                                 03

孔林一生在等待,等着从医大毕业,等着和淑玉离婚,等着提拔干部,等着跟王曼娜结婚,等着王曼娜死...等待是他人生的主旋律,长时间时间的消磨已经让他再也学不会如何爱一个人。

他从来都是被爱的那一个,他从没有炽热的爱一个人的感觉。一切都是不愠不火,好像生活是没有太多波澜的,总是极力避免犯错,小心谨慎。

就连苦苦等到了期待已久的结果,也好像就是那样波澜不惊的。

王曼娜从开始的等待董迈,到魏政委,最后是孔林,她现在只能等待孔林了,孔林是她最后的希望。

淑玉在等待,她一生都在等待孔林。

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在等待,在等待中消磨着自己残存的生命。在等待中盼望一丝曙光的到来。只不过最后,生命依旧会消逝,但曙光或许永远不会来。

更多文章,更多书籍,更多故事可以关注公主号:小九与君

你可能感兴趣的:(《等待》--我们的一生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