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印象

晋祠大门

刚到太原那天天很冷,大夏天的气温才16度,冻得没有想法,匆匆在酒店安排住下,赶着出来,想着往晋祠的路上能够碰到卖衣服的地方,给老的小的做好保暖。太原初步印象街宽人稀,建筑物之间不似平日里见到的其他沿海城市那般相处紧凑,每一栋都落落大方规矩的立着。街面干净整洁,坐了个把小时的公交车,居然没有看到一处嘈杂热闹的商业区,只好冻着下了车,还好已接近中午,气温高了些,总算能坦然走路不再缩着。

公交总站出来寻不到晋祠,大堆运营车司机跟着,声称走到晋祠门口还要个把小时,因为正在修路,本来两分钟的路程都给围上,只能坐车绕大圈前往,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研究清楚就贸然上车任他们拉去,总是心里不太安稳,好在一同下车还有北京来的一家三口,主意极正,跟着导航谁也不理一路前行,搭了两句话就目标坚定的傍上了他们,走走问问,穿过村落、玉米地和泥洼洼地,花了四十分钟,到了一处卖饭街,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前被几个导游拦下,告知要去晋祠进小门绕湖走,北京一家三口仍是不信,摇了摇头继续前行,我进小门瞄了下,里面风景宜人,有景区风范,和妈妈商量了下,决定听导游的。妈妈一辈子当语文老师,对初中课本上的那篇《晋祠》念念不忘,自认为对相关历史知识已经十分了解,再加上一向不愿意任何额外支出,决意不肯请导游,我只好从命。


正在修建的门口景区

绕湖前行,风景自是养眼,远处几座大殿正在重修,不像是心目中的晋祠,路程里见到几处大殿雕塑,都是新生事物,看不出什么味道来。

美不胜收的园景


清凉的环境里没有人

走了二十多分钟,一路望过去,还是没有见到晋祠的身影,不过也不着急,平日里紧张惯了,难得到陌生地方这般闲暇,和妈妈儿子一路嬉笑,心里觉得十分愉快!再走一阵,听得人生鼎沸,终于是到了。

晋祠建于北魏以前,至少有1500年的风雨了,大门修得有些太新,抬头仔细端详,没有感受到经历岁月的蹉跎。进了大门,到处松柏成荫,悠悠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找准了感觉,便一处处仔细端详,希望寻出些故事来。


处处是千年古树

最有名的是圣母殿了,这是栋有大约一千年历史的老人家了,建于宋代,外行看不出她的好,只晓得人家用了“减柱法”,结果是用很少的木头却有着最坚固的结构,殿角和飞梁的设计被称为艺术精品。我端详得最仔细的要数殿外刻有盘龙的八根木柱子了,上面的龙有着一种飞扬跋扈的神态,忍不住让人对它致敬!


圣母殿全貌
殿外柱子上的木雕龙

圣母殿内的泥塑是初中课文中着重讲述的内容,总共43尊,主像是圣母邑姜,肤如凝脂,长相圆润,神态端庄富贵,旁边分别站立着侍女和宦官,值得注意的是有身着男装的女官,让人觉得宋代的女士还是有点社会地位的。离大门最近的斜眼侍卫很是耐看,五官小巧,面目颇有心思,皮肤也还是好得一塌糊涂!道听别人的导游讲前几年是可以进到圣母殿里面近距离观察泥塑的,只是太多人耐不住性子要伸手去摸美女帅哥泥塑的脸和衣服,导致上面的色彩不断脱落,所以现在只能隔在殿外遥远的看下了。

圣母邑姜
斜眼侍卫

圣母殿前面西侧部分就是鱼沼飞梁,古代把方形的水塘称为沼,圆形的水塘称为池,把飞临水上的桥称为飞梁。所以鱼沼飞梁就是上面架有桥的方形的养鱼池,只不过这个桥是十字形结构,说来也是稀有得全世界只有这一例,为了尊重它的稀有,我在池子边看了很久的鱼,桥梁下面应该是被翻修过得,做得比较粗糙。

鱼沼里面的鱼

献殿位于鱼沼飞梁的东侧,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殿,为陈列极品之所。抬头看殿顶,布局简单,只觉得与众不同。从外看像一座凉亭,宽敞又颇有气势。

献殿的匾
巧妙的梁架设计

晋祠里最美的景致要数难老泉了,借用下李白的赞美: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不过那个泉眼看来看去,总觉得像是放了个泵在下面伪造的。

全景图
难老泉的泉眼

圣母殿北侧的这棵周柏可是有3000岁的老人家了,它这个奇特的模样颇有来历,相传最早是两树相依的,一棵名为“龙头柏”,一棵名为“凤尾柏”,在道光年间的时候,凤尾柏身上长出了一棵毒瘤,而两棵柏树本是同年种植且连理想通的,人们怕毒瘤会殃及龙柏,于是凤柏就被砍掉了,从此多情的老龙柏就向凤柏的方向慢慢倒了下去,且树身还长出了一个树节,形似龙眼,每逢天阴下雨的时候,这只眼睛就会慢慢的往下滴水,人们就说它是为了失去凤柏而伤心落泪的。欧阳修也特意来目睹它的风采,并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优美诗句。

周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坐落于晋祠西南侧的唐叔虞祠,里面陈列有元代的彩塑乐伎雕像,很是耐看。

唐叔虞祠内的木雕乐伎像
不知名的小圆门
舍利生生塔

匆匆浏览一番,只想有朝一日能够住在这种悠悠之地,细细揣摩历史留下的一处处痕迹,慢慢填补内心荒芜的感悟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原晋祠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