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灵活机动——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6课

今天赖建平老师讲的是民国课本中的《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译文:儿子侍奉父亲,站在庭前。看见梅树开花了,松树、竹子也很繁茂。儿子就问父亲:“降霜下雪的时候,其他的树木大多枯萎了,叶子都掉了,为什么这三者独自繁茂呢?”父亲说:“他们的本性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树木不一样。古人把他们称作岁寒三友,就是松树、竹子和梅树。”

“儿侍父,立庭前”是不是和《三字经》很像?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把每句话都改成三个字。看看赖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制胜奇招。

                          第一招:删

“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怎么改呢?赖老师教你第一招——删——把我们不需要的字词统统删去。可以删成这样:

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

梅著花,松竹茂。

梅树花,松竹茂。

见梅花,松竹茂。

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接着看:

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

“霜雪之时”删成“霜雪时”,“他树多枯落”删成“他树枯”“他树落”“树多枯”“树多落”都行。

                              他树落

儿问曰:“霜雪时,他树枯.....”

                              树多枯

                              树多落

                      第二招:添与换

“何以三者独否”仅仅用“删”就不够用了,赖老师再教你两招——添与换。

“添”就是增加我们需要的字。

“换”就是调换字词的顺序。

“何以三者独否”,先换,换成“三者何以独否”,再添上“此”,再删去“以”。句子就变成了“此三者,何独否?”

何以三者独否?

三者何以独否?

此三者何以独否?

此三者,何独否?

“父曰”用“添”的办法改为“父应曰”或者“父答曰”,也可以删去“曰”,添上“之”,改为“父应之”“父答之”,或者添上“儿”,改为“父应儿”“父答儿”,或者把“父”字删去,改为“应儿曰”“应之曰”,都是可以的。

父曰

父应曰(父答曰)

父应之(父答之)

父应儿(父答儿)

应儿曰(应之曰)

“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删”“添”“换”三种方法一起用,改为“性耐寒,与他树,皆不同。”或者“其耐寒,与他树,皆不同。”

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性耐寒,与他树,皆不同。

其耐寒,与他树,皆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也是三种方法一起用,改为“古人称,岁寒友,松、竹、梅。”或者“人称之,岁寒友,即松、竹,与梅也。”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古人称,岁寒友,松、竹、梅。

人称之,岁寒友,即松、竹,与梅也。

同一个意思,表达方式可以千变万化。

整篇文章变成《三字经》的版本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岁寒三友(三字经版)

儿侍父,立庭前。梅著花,松、竹茂。儿问曰:“霜雪时,树多枯;此三者,何独否?”父应曰:“性耐寒,与他树,皆不同。古人称,岁寒友,即松、竹,与梅也。”

《岁寒三友》还可以改成四言古风版,意思也是一样的:

              岁寒三友(四言古风版)

一儿侍父,立于庭前。梅树著花,松、竹并茂。此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枯落,何以三者,得以独否?”父应儿曰:“其性耐寒,与他树异。古人称之,岁寒三友,松、竹、梅也。”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招改变表达方式:删、添、换。

作业:

改一改杜牧的《清明》,意思不变,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交作业:

                  清明(改写三字经版)

        清明时,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改写四言古风版)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行人,皆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店?牧童遥指,杏花村庄。

不记得在哪里,还看到过这种改法,也很有意思: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的改法很多,可见杜牧此诗之妙。古人爱玩“文字游戏”,比如酒令、藏头诗、回文诗等等,中国文字之妙可见一斑。变换文体,改编诗词,也是趣味无穷的文字游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体灵活机动——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