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写作开始》阅读摘记

    发生在教室里的任意一件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与站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立场上观察,得出的结论很少拥有一致性。比如,上课迟到了,学生会认为偶尔一次睡过了头,或者上学路上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都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儿,根本没必要罚站、通知家长,甚至在班会课上作检讨。从教师立场来看,则往往从校纪班规、量化考核、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层面着眼,或认为迟到者行为散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或认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何种原因,都改变不了迟到这个事实,所以必须接受相应的惩戒。两种立场,都建立在自身趋利避害的价值诉求之上。从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分析角度看,都缺乏足够的理性支撑。

个人感悟:需要考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借助学生迟到这个问题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惩戒能否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写作者在分析各类教育案例时,必须懂得运用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剖析各类存在的教育现象,不能被“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言行主张钳制了思想,堵塞了健康思维的运行路径。

未来视角的着眼点,是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需要。这一视角的特点,在于尽可能多地以“去功利”的心态,从宏观需要层面探究各类教育问题。

个人感悟: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发展,这两个词只是口号,现实教育中还是太突出功利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从写作开始》阅读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