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爱会爱自己的对象

妹子说:"只和会爱自己的男人谈恋爱。"不会爱自己的人,看似为了对方而体贴入微,其实在积累控制你的道德资本和付出感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

瑜伽和音乐一样,带来希望


人的趋利避害在于,只看到对方带给自己的伤害,而不是自己也伤害了对方。

我曾经牺牲和付出了多少,所以我要赢回来。

看到了这段话,一股浓浓的付出感和牺牲感,我们为了你付出这么多,你竟然逃脱我的掌控,你白眼狼。

是的,这样的内疚感是一个人不能幸福地做自己的原因,我们带着厚重的付出感和道德资本,不过是在用付出感去吞没一个灵魂的独立,变成了对方的意志和信念。

人因缺爱而产生控制欲,控制不了大人,而控制孩子,越是却爱的人,越喜欢控制别人,也盲目生孩子来保证安全感。

她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和孤独,这是父母的自私和恐惧。

所以说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有些父母不会爱自己,孩子只是父母的客体(被过度物化的工具而已)。

根本问题是我们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黑洞还没内心没有爱的流动。

我一直不理解农村为什么一定要热热闹闹的,排场大,要豪华人多力量大。那是我们的关系,我们不能独立存活,需要在大家庭的关系中存活。

而在这个时代,互联网时代,个体是可以作为最小的单位存在的。

如果在关系中 体验到的是控制与被控制,那么也是一种负担,在关系中没有爱的流动和个性化的选择,缺少个体的创造力,慢慢地会变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最后是你弱我强我可以控制你,你强我弱,你可以控制我的关系。

他离开我之前,曾经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族的事。"。

我理解了他的选择:结婚是两个家族的事,我们的家长是牺牲女人为男人服务,女人不能有自我,女人需要做事和操劳家庭,女人嘛,不要有什么事业心,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就好了。

现在也理解了他们家为何要"沉默是金"/"祸从口出",为什么把"个性化"当作一种罪恶,为什么把养育当作一种会计的算计,更喜欢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利益问题,所以才陷入权力的游戏,我曾经支持和付出什么,我需要你如我所愿,做事情。

那不是爱,而是一种资源交换和人情的买卖。我们的爱呢"也是一种相互投射的结果,惺惺相惜的同情,不等于爱。

很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和农耕时代不一样,我们的视野和格局,我们的跨度和纬度早已超越了之前的前辈。

我们没必要以家庭模式存在的,开始尊重作为人的价值,开始爱自己,而不是在家族的关系中扭曲自己。

今天看到一段话"在农耕社会,“人丁兴旺”是财富的象征之一,而“女德”与“孝顺”都是巧借“道德”为名的权力操控手段。

它强调“顺”而反对“独立人格”,这种家庭管理的思维惯性延续至今,多少父母依然用“听话”作为孩子好坏评判的单一标准,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独特个性与创造力。这种“听话”的教育也让学校里的老师们莫名其妙获得了某种权力体验,在传授知识之外有了培养“奴性”的功能。

在农耕社会作为财产制度的婚姻里是没有”爱情“这个概念的,事实上,当任何一段关系里存在了权力的博弈与对峙的时候,让真心实意的“爱”缺失了生长的空间。传统的父子关系里,有“敬”有“怕”,爱在那里,只是沉默着不被提起。"

——壹心理

作者介绍:郑轶 Vanessa Zheng 。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艺术+科学+疗愈,现代的炼金术士。微信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ID:derBlau)

自然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两宋的经济贸易昌盛出现了资本社会的萌芽,海航技术在郑和时代遥遥领先于欧洲“大航海”……

这些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权力结构主导的农耕社会的逻辑和观念束缚扼杀了,让我们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坚守着“老祖宗的东西”而无视时代发展的流动,这种ego的奴性“孝顺”思维禁锢着的是我们的意识与发展。

我们应该向孔子”孝“之原意所表达的“尊重之心”看待传统,而用老庄“顺势而为”的道家思想看待流动,才能与时俱进,不会物化和固守陈旧腐朽的东西。

这就像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关系一样,一味地“顺从”只会复刻一个不进则退的生命模式,成长为一个精神上依赖无法断奶的“巨婴”。

我们初生为婴儿一片混沌,最初原生家庭所赋予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学习和看待世界的视角。

而我们如果在获得独立能力之后,不尝试“离家出走” —— 尝试从这个视角为出发点去跋涉历险,是很难获得属于我们真正的视角的,就禁锢在父母所提供的那个视角里原地踏步。

我在之前文章《宇宙星空下,我们跳舞。致敬每个人内心那团不曾熄灭的火焰》曾经提出一个“爬山”的模型去解释“阶级”的本质是视角,而“阶级固化”的本质是“视角的固化”。

俗语说“三代出贵族”其实说的就是视角的一个迁徙,一辈辈的人从原生视角出发,不断扩展意识和观念,收获更为宽广看待世界的视野,在认知维度上得以不断进化。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最优越的环境,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的人生获得更辽阔的人生。可是正是他们不自觉从自身意识的局限去约束孩子“登山”的路径,往往成为了孩子最大的束缚 —— 因为他们不曾意识到,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的,过期的地图反而成为了一个迷宫。

很多父母不曾真正从“物化子孙”的农耕思维里挣脱出来,将自身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他们身上,希望下一代能够完成自己未竟之遗憾,却没有真正将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生命去尊重其自由意志。

这些冀望之中很多还夹杂着“光宗耀祖”的大家族式的背负,剥夺了孩子去拥抱真实自我的权利。

他们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物化成为一个家族“光荣与骄傲”的符号,没有人关心“你是谁”,关心你的心灵成长,而是你的地位荣耀,你的身份,是否在一族血脉成为拿得出手的社交资本。

而亲戚长辈“催婚”的现象背后很多时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残酷事实:你是否”履行”了一个家族“传宗接代”作为繁衍工具的本职?

中国的“面子”文化显化的是个体和集体的"ego",充满了明争暗斗的能量消耗。无论是“出人头地”的社会性需求,还是“结婚生子”的繁殖性需求,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稀释长辈在亲戚朋友之间的社交压力。

太在乎旁人甚至是不相干的人的目光和闲言碎语的时候,为了“面子”而牺牲自身的幸福的时候,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是在为谁活着?

如果一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活生命负责,那么他又有什么能力去为其他人甚至为社会负责?"


——引用的文章的作者介绍:郑轶 Vanessa Zheng 。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艺术+科学+疗愈,现代的炼金术士。微信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ID:derBlau)。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只爱会爱自己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