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不会”我三叉神经疼

“吃甚呀”?


对于我们这些三顿饭都得亲力亲为去抛闹的,三顿都有饿学生冲进厨房眼巴巴瞭着的家庭煮妇(夫)们,每天这个“吃甚呀”就把人难住。一想起来,头上那股三叉神经就开始“搏裂”的疼。


关键每天都得想,天天想三次,想的脑袋都变得越来越肿壮。                                                                                                                                                             

如果再遇上一个只会说“你看哇,随便”的猪队友,就像吸了一口达拉特的西北风,心哇凉哇凉的,分分钟都有不想过的念头。

昨天是冬至,终于不用思考,大家都吃饺子。


其实想想,过节挺好的,尤其是这端午节啦、中秋节啦、元宵节啦等等,不用动脑筋,老古人都给你想好了。


反倒物质丰裕、粮谷满仓的新时代选择困难起来,今天吃啥尽然变成问题。


好在,遇到问题就说开来。互相调侃调侃、交流交流、看看邻居、问问度娘,矫情矫情也就把一个又一个头疼的问题、一顿又一顿成功的、失败的餐饭给解决了。


当然解决问题的那个人,往往都是营生面前从不畏惧服输的、扒拉开张三踢踏开李四“糖眯杏眼”往上冲的、从来不说我不会的、干的热火朝天、做的满头大汗的那个。


反倒手筒在袖袖里头的那主儿,耍耍嘴、买买片儿汤、薄淡上几句就解决问题了。不费一点力气,吃的还挺香。


不管什么时候软软的来上一句“真的不会”。什么没有天赋,什么可也试来着,什么不是那个料……


反正把自己和做饭这事儿撇的那叫一个干净,而且还是理所当然。


一个“不会”,问题全部有人解决。


在我看来,这是标准的装傻卖萌,仗着家里有个爱你的人,傲娇的不能能。


没有不会,只是不想吧!

越来越觉得“不会”这个词用的挺平凡,难道是时代在改变,人的脸皮也进化了?说起“不会”来,脸不红、气不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很自然很自然的那种。


在中年这条路上挖着奔子的我们,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血气方刚、干劲儿十足,从来没有也不敢说“不会”。即使真的不会,也得头“杵倒”弄成个会,哪怕撅成个通红也不认输。然后练就了这里里外外一把好手,不管是在单位拿笔,还是在家里拿扳手,都不在话下。


单位里的小青年,“谁谁谁”你给咱们弄这个吧!


“我不会”。


职场上的各种老鸟、菜鸟,“谁谁谁”这个帮忙解决一下?


“这个真不会”。


学校里的老师,“谁老师”这个问题你顶一下吧!


“不会,真抬不了”。


老婆,今天你做个菜吧!


“快表瞎说了,哪我会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点儿都没有担心友谊的小船翻不翻,也不管老汉气成个软团,可不畏惧领导看个看不下,更不在乎提拔不提拔。


反正一句不会“全满官带”。拒绝的没有一点犹豫,快的连口水还等不上你往下了咽,噎在喉咙里。


我曾经被我的姑娘和姑娘他“大”就噎过好几回。


当然,我清楚的知道那个轻易被说出的“不会”是拒绝,是明晃晃的不想。是打着“不会”幌子的不想,是一点都不去努力的不想。


如果没有手的我刘大娘能做饭,没识过字的我大妈能读书,没念过书的我二哥能谱曲,没玩过游戏的我那农民二大爷能在快手上下单,那么“不会”二字明显苍白。


如果你生了娃、陪着娃,还能在和娃斗智斗勇这条路上越挫越勇;如果说了不动、骂了不做,还能和娃他爸在一个锅里搅稀粥还越搅越有节奏,那么“不会”二字明显无力。

如果被单位领导收拾、被孩子老师搓粘,还能昂首挺胸越来越有劲儿。如果被生活耍戏晕头转向还能屹立不倒,那么就不要轻言“不会”。


没有过了努力,怎能辜负“不会”二字。


尤其是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和谐的生活,岂能轻言不会。


有不会的,就有会做的。那么这个会的人就那么可怜、那么悲催?

于你于我,工作是大家的,通过努力长了本事就是自己的,在这个职场中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能立足。


于情于理,对于亲人,爱是相互的吧!给的多了也会很累。其实,会的那个人不是没有脾气、也不是傻啦吧唧,更不是金刚不倒。在很多时候也是脆弱的,为了爱,为了你,才变得那样强大。他也是需要力量,需要爱的支持,需要安慰和温度。


只有集聚力量,才能带给你更多的爱。


所以轻言“不会”还需谨慎。


你说呢?


因为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千万不要被伪装高手懒惰给害了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听“不会”我三叉神经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