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评论之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论,到底是什么?

可能,要彻底理解中医理论,首先要彻底明白,到底什么是“阴阳五行论”。

中医借用的理论

方舟子谬论之一!

现存世的中医典籍,最古老也最有权威性的,无意是《内径》与《伤寒》,《内经》的文风说明其核心内容成书不会早于老、孔、孙三圣,但也不会晚于西汉初年,但今天所见的版本,应该经过了到唐初的不断加入。细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是一部大杂烩的书,而且内在思想并不统一甚至不乏互相冲突之处——有机会将做专论,但其中引入了阴阳五行的一些元素。然而,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却不但受《内经》影响不大,也不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但《金匮要略》中却已经有阴阳五行论的强大存在。现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并行的两部书,都记载为属于张仲景著述。这个结论有依据但又不能全信,因为,《金匮要略》有一部分是阐述“温病”的原理与治疗,作为中医“寒、热”两大病原,张仲景会研究,合理。但“温病”是张仲景之后的巨大发展,而且从文风、制方方式、用药选择可知,《金贵要略》是借名的著作,甚至有孙思邈(唐朝)之后的内容补入。

所以,要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论”,先还要去找寻“阴阳五行论”的本源。

“阴阳五行论”是阴阳家的核心哲学理论,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也就是“谈天道”的大哲学观,与当时的各家立足于治理天下并不合拍。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换一句话,都是神神怪怪或者杂家人物受其影响。

请注意:《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易经》讲阴阳与太极,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易传》借名孔子始著,然而,从《诗经》《尚书》《论语》以及与孔子同时的《道德经》、《孙子兵法》的行文看,《易传》虽然有孔子时代的语言风格,但行文细致,应可判定为后世借名。而且前列的经典都没有阴阳五行论的元素。

宗教与“经疏学派”影响,中医渐入神道

西汉中期,权力、贵族定型,宗教与“经疏学派”兴起,学术整体进入玄学的风潮时代——用今天的话讲,也就是搞科研的、讲学的都开始故弄玄虚,中医也从独立的学派,引入了社会流行的方式,开始故弄玄虚的包装自己,这从伤寒论作者的著述记中可以得到证据。阴阳五行论也就开始整合进医学著作。虽然汉代已经有了官方设立的太医机构,但今天能够看见的医学著作,也是经过了历代除了医学大家的修订,也有文人的润色,更多受到道家、道教的影响,所以,医学与哲学开始深度融合。但因为官方哲学是以儒家为主的,作为独立学科并且在野性更强的学说,医学受道家影响更深远。

而道家在汉代中期,特别是作为淮南与中央争雄的推动,已经与老庄的道家学说相去甚远,而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了核心的思想。

而儒家也在发展之中,阴阳五行的“五德学说”、“相生关联思想”也被引入了,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就逐渐成为了学术、宗教、道德甚至政治、军事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医也未能例外。

说实话,虽然历史上的大家们引入“阴阳五行论”,将自春秋战国大成的文化带入玄学很令人痛心,但作为在皇权至上、权贵当道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苦心修炼“技有所长”然后故弄玄虚震惊主子以谋求利益——甚至是生存机会,我们无法苛责。只要今天能够保持清醒,在研究学习古文化时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将它们剥离开来就够了。

当然,以此否定古文化,那是偏见,甚至是别有用心,而且也显示了否定者固有的愚蠢。

同名而实异,“阴阳五行论”含义各别

哲学上,阴阳五行成为了世界构成的基本元素;文化上,阴阳五行成为了事理的逻辑,与劝善的工具——小心即将来的结果;民俗上,阴阳五行成为了鬼神论的基础;医学上,不过是作为其中属性的代名词。

其实,五行与阴阳是两个独立的系统,阴阳描述的是两个对立的状态,可以适用于任何对立的两种事物上。而五行,在不同的领域,其顺序都完全不同的。如哲学的排列是“土、金、水、母、火”,宗教的排列是“木、火、土、金、水”,而中医的排列是“金、木、水、火、土”——有兴趣的朋友不防深研,有机会也做专论。

中医为什么如此排列呢?是与人体疾病的发展相关联的。提前说明,中医其实更偏重于研究“外感性疾病”,对于内在的疾病的研究比较晚,真正大成与明清时代,以“三焦理论”彻底成型并被临床证明为标志,但明代的医学已经没有完成对中医理论的大重塑。

从外感上,疾病首先侵袭体表,“来势凶猛、变化反复、正邪交替、或强或若”,故描述为金——邪性刚强、闪烁流动;病鞋再入,气势迸发,有如万木葱茏,勃勃旺盛;再入,则人体已虚,邪气无孔不入,但也受到身体削弱,虽绵绵不绝,也软软无形,但也可能成决堤之势;再入,则生死搏杀,有如火法,身体也表现出火热之状;最后,病势趋稳如土,或者被灭,或者引发新一轮反应,驶入卷土重来。

在这个体系下,中医有益五脏系统描述人体状态,体现为亢奋、烦躁、崩散、剧烈、呆滞的节奏,饮食习惯也相伴随——总之呈现处五行状态。

而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人体与病邪的表现,区分阴阳——即体抗力与病邪的状态。治疗由此决定“几分表、几分里”的用药施治。

五脏是属性,五行也是属性,套用西医内脏理论实属无知

也许,读到这里,读者可以很好理解这个观点了。

只要稍有中医常识的人,都不会将中医的“五脏理论”与西医的五大器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医重视整体、抓属性的理论一脉相承。而现在的西医其实也从中医受到不小的启发,如疾病的转移与关联,在中医的系统下,是可以抓到演变脉络的。

因此,以现有的中医理论否定西医是无知,而以西医否定中医也是物质。正确的立场是互相促进、借鉴,然后追求更好地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疾病的控制。

而那些一听见“阴阳五行”就判定是巫术的人,真是无知的极品了——大约他的学识,还停留在最原始的农村老太太的水平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评论之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论,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