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日记(62):地球与太阳

2021年5月11日(No.62)


地球与太阳


多年来,我内心常有一种隐忧:不少地球人,尤其是某些政客,整天忙于人类的内斗。他们对地球内外的生态环境,没有丝毫的关心。如下事实,他们要么是没有看到,要么是装作没有看到:整个人类,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其实都是一条颠簸着的大船上的乘客。如果船翻了,谁也好不了。

有多少人知道:地球这艘颠簸的船,有极大的可能性一定会翻,地球人及其他地球物种,有极大的可能性一定会灭绝。

本文重点谈谈太阳系中的地球与太阳,目的是让读者看到人类生存的危机与地球生命的脆弱。

一、地球与太阳的体积及二者的距离

最近,在一本大学英语教材中读到这段话:


Ourearth gets its warmth ang light from the sun.The sun is a huge blazing ball,amillion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And it is millions of miles away.


这段话翻译成中文,应是:“我们的地球获取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球体,它比地球大百万倍。它离我们有数百万英里远。”

读到这里,我颇为怀疑:其一,太阳真的那么大,比地球大百万倍?太阳距我们真的这么近,近到只有数百万英里?

查资料方知: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教材中的说法并没有错,它采用的是近似的整数值。但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约9千3百万英里),教材中说二者的距离是“数百万英里”,并不正确,至少不准确。

教材为什么会出这么大的错?我的猜想是:其一,作者在上一句中用了“百万”这个词,这里再用此词,是为了形成排比或呼应。其二,在英语中,较大的数,其计数单位只有百、千、百万、十亿、万亿等,没有万、十万、千万、万万(亿)、百亿等计数单位(1万,英语用10个1千表示,1千万则用10个百万表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9千3百万”英里,英语应当用“93个百万”英里表示。也许作者认为“93个百万”也可以说成“数百万”。如果作者真是这么想的,那么这一想法不见得妥当,因为采用“近百个百万”( Close to a hundred million)这一说法更为准确。

重复一下,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130万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约合0.93亿英里。

二、危险的现状:地球对太阳的依赖

在中国,有“万物生长靠太阳”、“水是生命之源”等说法。这类说法,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对太阳的依赖(地球上是否存在水,以及水以何种形态存在,也与太阳有关)。但这类话,并没有道尽人类对太阳的依赖。

首先,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由于引力的作用,地球自身在转动的同时,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如果没有太阳,地球这个星球大概也不会存在;即使存在,其性状也会大不同(生命因此不可能存在),同时也不知会瓢到何处。

地球上获取的光与热,来自太阳。不要说如果没有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如果多一分或少一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部分生物,都无法存活。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地球与地球生态的存在,是一个由许多偶然因素构成的奇迹。这恐怕正是人类一时找不到外星生命的原因,——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哪个星球能像地球这样幸运,获得奇迹?

悲剧在于:人类无法控制太阳或根据需要改造太阳,使之永远稳妥地为人类及其他地球生物造福。

就人类现有知识而言,太阳非但不会永远稳妥地为地球生物服务,反过来,它将会毁灭地球或地球生物。

未来,太阳将如何毁灭地球或地球生物呢?

首先,研究表明,太阳的光度在缓慢地增加(每10亿年约增加10%),表面的温度在缓缓地提升。太阳过去的光度比较暗淡,这可能是生命在10亿年前才出现在陆地上的原因。太阳的温度若依照这样的速率增加,在未来的10亿年,地球可能会变得太热,使水不再能以液态存在于地球表面,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将趋于灭绝。

其次,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将发展为体积更大、质量更小的红巨星,有朝一日,其半径会达到现在的200倍,其表面可能将膨胀至地球现在的轨道。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仍在原轨道运行,太阳表面总有一天将会碰到地球。当然,它不会真的碰到地球,因为由于恒星风的作用,届时它大约已经流失30%的质量,引力的减小,会使地球轨道向外移动。如果只是这样,地球生物虽已灭绝,但地球或许可以幸免,逃脱被太阳焚毁的命运。但新的研究认为,地球可能会因为潮汐的相互作用而被太阳吞噬掉。

再次,在成为红巨星之后,激烈的热脉动将导致太阳外层的气体逃逸。在外层被剥离后,唯一留存下来的就是恒星炙热的核心——白矮星,它将在数十亿年中逐渐冷却和黯淡。届时,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将不再有光线,其气温也至少会降至零下数百度。

但愿上述对太阳的种种认识与判断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就目前人类的能力来说,实在看不到控制或根据需要改造太阳的希望。在极其遥远的未来,人类会有这样的能力吗?不知道!恐怕够呛!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人们有能力推迟灾难的发生;或设法减轻灾难造成的危害,使人类与其他生物能够延续生存;或设法制造一个类似恒星的天体,使之与太阳联动,弥补太阳衰老带来的问题;当然,人类也有可能迁徙到一个全新的安全的行星上。

三、地球上危机四伏的人类

关于地球,百度“百科”有如下解释:


地球(英文名:Earth)为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1天文单位)。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岁,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地球孕育人,经历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有一种估算:

最早的人类,出现于300多万年前;直立人,出现于100多万年前;4万年至25万年前,人的智力水平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早期智人”出现;而智力水平与现代人差不多的“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则出现于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

我相信,上述估算是“七不离八”的。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史。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饥饿的威胁。

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相当多的人死于饥饿。有研究表明,早期人迫于饥饿,曾出现人吃人现象。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3000多万人死于饥饿。在近代与现代,死于饥饿的非洲人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人类文明已达相当高度的今天,人类并没有完全解决饥饿问题。

其二,战乱的威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内部的战争就连绵不断。最新的大规模战争,是大家熟知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来说,战争的后果极其严重:它不仅会毁灭生命,还会破坏环境,摧毁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和人类文明成果。由于科技高度发达,当代与未来的大规模战争,可能会毁掉人类,甚至会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

其三,疾病的威胁。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一直饱受疾病的威胁。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多次流行性瘟疫,瘟疫夺走的生命不计其数。

从瘟疫种类角度看,人类历史上共出现十种大规模瘟疫:天花、流感、肺结核、鼠疫、霍乱、疟疾、斑疹伤寒、黄热病、艾滋病、新冠肺炎。

大家比较熟悉的康熙,就是天花的幸存者。我往往开玩笑,称这位杰出的皇帝为“康大麻子”。

目前,印度的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到40万例以上,其总病例与死亡人数正在赶超大洋彼岸的那个大国。

从偶发事件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为:雅典大瘟疫、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和“西普里安瘟疫”、中国东汉末年大瘟疫、地中海地区的查士丁尼瘟疫、欧洲黑死病、印第安人的天花、殖民运动中的黄热病、拿破仑时期的斑疹伤寒、横行于多国的霍乱、西班牙大流感。

大瘟疫过后,人口往往锐减,有时甚至会出现“万户萧疏鬼唱歌”局面。

如果暂时避开瘟疫不谈,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对人类的威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两大问题,仍然是人类最重要最常见的死因。

其四,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

人类往往为了短期利益、个体利益或集团利益,做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如疯狂排放、恶性开矿、狂砍滥伐、违规猎杀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是可怕的。比如,疯狂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会将某些国家或地区淹没于海水之中,并给整个人类带来重大气候危机。

其五,经济危机的威胁。

人类社会是有组织的社会,人类经济体制也是有组织的经济体制。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经济体制,如果带有结构性矛盾或周期性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带来大萧条;而大萧条的后果十分可怕。

经济体制如何合理化、国际化,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由于人类内部的内斗,我看不到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前景。

人类既有来自太阳的威胁,又有来自地球的饥饿的威胁、战乱的威胁、疾病的威胁、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经济危机的威胁,对此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至少,我们应当淡化对他国国力上升的恐惧,淡化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多一点人类危机感,多一点团结协作精神,多投入些注意力与资源,以研究与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翠湖日记(62):地球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