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声》绘本赏析

亲子阅读交作业,需要写《寂静之声》的绘本赏析,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一篇自己喜欢的赏析,我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这种业余水准,就把重点放在读后感上吧,还请诸位大力推广百年百部图画书的老师见谅!

----------------以下:转自麦小熙https://www.jianshu.com/p/118a35a068e1 --------------------

引子

“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大喊,我们就无法述说,”亨利·戴维·梭罗在深思中注意到:静默可以让表达变得高贵。在此的一年前,他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听到夜晚的寂静,因为寂静是积极的、能够被聆听的。“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苦乐参半的情感,几乎让人难以承受,因为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种把高声误作权威,把吵嚷误作表达,把尖叫误作内容的文化中。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苏珊·桑塔格在半个世纪前提醒我们的:“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有自己的审美,学习如何运用静默是伟大的生活艺术之一。

那高贵的、濒临灭绝的静默,由作家Katrina Goldsaito和画家Julia Kuo在《静默之声》这本绘本中展现——一个名叫Yoshio的小男孩,在东京的喧嚣中,因为静默不可言说的空灵之美而觉醒,并且教会了自己这种秘密语言。

在Goldsaito小夜曲般抒情的描写中,一部分运用了民谣,一部分运用了俳句;而Julia Kuo的插图,则在漫画和Chris Ware的插画风格之间转换,让故事充满诗意和魅力。

一、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的意义:

Yoshio在一个下着雨的清晨离开家,推开家门,便步入了一个由各种城市嘈杂的声音组合而成的喧嚷的世界——雨滴滴在伞上的节拍声,雨鞋踩在泥荡里,吱吱格格作响。

当他在这种听觉的奇妙世界穿行时,他突然被一个最奇妙的声音迷住了。他跟随这个声音,发现了一位弹奏古筝的人。

这位古筝演奏者演奏着,音符若有若无,一闪而过,这声音让Yoshio入迷。当曲子结束时,Yoshio说:“老师,我喜欢声音,但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

古筝演奏者笑了,声音像是妈妈花园里随风摇曳的铜铃的声音。

“老师,”Yoshio说:“您有最喜欢的声音吗?”

“最美的声音,”古筝演奏者说:“是静默的声音。”

“静默?”Yoshio问道。但演奏者只是神秘地笑笑,便继续演奏了。

带着疑惑和被这神秘信息激发的好奇心,小男孩出发去寻找静默。

他走到他所知的最安静的地方,操场后面的竹林,但这寂静依然伴随着外在世界的声音。

当风让竹子彼此撞击,便会发出哐哐哐的声音。他闭上眼睛,听到了风吹竹叶的沙沙低语,很美,却不是静默。

Yoshio穿过城市回家,他继续寻找静默:在火车站,在饭桌上,在洗澡的时候。

甚至在晚上,当其他人都入睡后,他想要聆听静默,却只听到遥远的无线电调频微弱的嗡嗡声。

第二天早上,他比其他人更早到达学校,坐下来读一个故事。他被这故事完全吸引,仿佛被带到了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寻找的不可言说的地方。

突然,在书的一页中,他听到了。

没有脚步声,没有人的交谈声,没有广播,没有竹林,没有被拨弄的古筝的声音。

在那一刹那,Yoshio甚至不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他从内心感受一切事物。如此平和,像是雪后的花园,又像是晒在阳光下的羽绒被。

静默一直在那里。

在那一刻,他明白了我们常常遗忘的一点:静默并不是声音的缺失,而是内在聆听意识的出现。它协调人思想的耳朵与灵性所向往的某种内在宁静的方向的一致。它通常在拥挤逼仄中滋长,却不同于孤独,它比孤独更向上。

二、注解:

1. 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如:

马に寝て残梦月远し茶のけぶり

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

2. Chris Ware的插画风格:

Chris Ware是美国的一个插画艺术家,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漫画作品,是New Yorker封面的常客。画风稳重,却打动人心。常常独创蹊径,将逻辑思考、推理和语言以无声的绘画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

三、尾声:

一边写,一边被这本小书感动。我们常常向外肆意张望,却疏于观照自己的内心。东方文化有着深沉的观照内心的传统,中国的禅茶文化、日本的佗寂之美,都反观出人在喧嚷的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静默之声不可说,静待回归本心的你,细细体会。用最爱的叶芝的诗来表达我的内心:

我现在就要动身,因为日日夜夜总听见,

那里的湖水轻轻拍打着湖岸;

每当我伫立在路旁,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那声音总是在我的心灵深处震响。

            ——【爱尔兰】叶芝《茵梦湖岛》

--------------------------以下,是我看完这篇赏析后的感想-------------------------

看到这本书,我耳畔响起的是The Sound Of Silence这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

链接: https://music.163.com/#/song?id=5167510&market=baiduqk

随后,我想起了《西方美学史》的作者朱光潜老先生的《无言之美》、《温和的修养》这两本书,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放在书柜里很久,近来得空重新摸了一下,无奈,毕业之后,混迹江湖,自己身上多了很多俗气,虽然阅历逐渐丰富,但目前很难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或者说,很难如同绘本里的小男孩一样,于闹市中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唯一能有机会的,大半是在哄孩子睡之后,撑着疲倦的身心,看看手机,看完一些工作内,或者工作外的消息之后,偶尔,才能看到一两篇感同身受的小文,不想文后,还有推广链接,真的是,身在井隅,难得心向璀璨!长叹之后,昏昏欲睡,半夜被娃踢醒,先摸脑袋,再摸尿不湿,确认不需要换之后,小心翼翼重新盖好被子,再躺下,如果毫无睡意,会再拿起手机,看看自己喜欢的几个老师,有没有最新推送的文章,有的话,就会如同精神粮食一样,贪婪地吸食,心满意足之后,重新入睡。这,就是我的现状,怎一个惨字了得~不得不说,当下的环境,对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的待遇,真心残酷。

朱老先生在无言之美里,提到一个成语:得意忘形,现代被误用为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其实,这个成语,最早是表示得其意故忘其形,理解了一件事物的意思并能熟练运用,就忘记这件事物表面的样子,是褒意来得。文中的小男孩,寻找寂静,如果不是于喧嚣中悟出无言之美,怎能最后忘记周围的喧嚣领略无声的美妙,于无声中,发现另一片天地呢?

《论语》“阳货”篇19章: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是孔子讲述自己宇宙观的一章。《论语》中很少直接谈宇宙观,谈得更多的,是人生观和社会治理观。人生观讲做人的道德伦理,社会治理观讲应该如何治理这个社会。但这一章,孔子却直接谈到了宇宙观,谈到他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这非常重要。

孔子老师说:“我想不讲话了。”
子贡说:“老师您要不讲话,我们这些小子还记述作遵循什么呢?”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后来在经商和外交上有成就,在诸侯国大力弘扬孔子之名。
“述”,原义指遵循,也指记述、传承。
子贡的意思是:您是老师,您不讲话了,我们这些学生怎么办?难道我们就只是看着你吗?我们还怎么去记笔记,怎么去遵循您讲的道理呢?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直接上升到了宇宙观。
上天说了什么吗?四季在运行,万物在创生,上天说了什么吗?
“四时”,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百物”,并非指一百种事物,而是形容很多,例如成语“百炼成钢”、“百废俱兴”等等。“百物”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万物”。
一年四季在运行,说明这个世界是在恒定秩序的,万物在创生、在生长,说明这个秩序是有益于创生、有益于生命的,这个世界的秩序,可以概括为“生的秩序”、“创生秩序”。

这个创生秩序的背后,万物的背后,宇宙秩序的背后,有一个无言的力量、无形的力量在主宰。无言的上天,通过一个创生的宇宙秩序,创造和运行宇宙万物。这就是孔子的宇宙观。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这部经典中,强调在天命的支配下,“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归位,万物发育。意思与《论语》本章相近,讲的就是天命支配下的创生秩序。

孔子说自己不想讲话了,子贡说您不讲话了,我们记述什么?我们遵循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上天无言,但运行了四季,创生了万物,上天无言。

孔子以此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想说话了。人当以上天为榜样,少说话,多做事,把四季运行起来,让万物得以创生。

很显然,孔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就是从上天这个榜样展开的。上天不言,但上天的语言,就在上天所创造的宇宙秩序和宇宙万物之中。

孔子这样的宇宙观,是整部《论语》的灵魂,从中长出了孔子的人生观和社会治理观。

读了本章,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孔子会要求学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从宇宙观角度,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是谁呢?是上天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是最大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主宰。

孔子还要求学生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这也是要求学生以上天为榜样,上天是最“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了。

因为认定“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所以孔子强调为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教导的人生准则和行为规范,看起来朴实简易,其实背后有孔子对上天的认知,有孔子的宇宙观。孔子是以上天为人生标准的,孔子的人道是以天道为依托。当下对孔子有兴趣的朋友,很少有认识到这一点。孔子深入而浅出,这是孔子的力量所在。

理解孔子这种上天无言创生万物的宇宙观,我们就容易理解孔子的其他思想,例如,我们能理解孔子为为什么要讲仁讲爱。

樊迟问仁,孔子解释为“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孔子说:“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节约费用,爱护人。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

孔子之所以讲仁讲爱,就是因为本章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宇宙观。宇宙的秩序,就是生育万物。爱人的道德观,就是“百物生焉”的宇宙观的运用,就是“生”字当头,“生”字关天,只能爱生护生,不能伤生害命,这就是仁,这就是爱。

孔子为什么讲“德”,讲“以德治国”?“德”的原义,就是种子发芽,就是生养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让“百物生焉”。

孔子为什么讲礼?为什么要倡导以礼治国?孔子认为礼的秩序,就是对上天秩序的模仿,就是上天秩序的实现。

“四时行焉”,四季运行。四季运行有什么特点,首先春夏秋冬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差别秩序,但春夏秋冬又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气候生态系统,万物春生秋藏,生命得以养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别”的礼的哲学的来源。

孔子之前,鲁国有一位贤明的执政国卿叫季文子。季文子去世以后十七年,孔子才出生。这位季文子,早就把礼制的来源归于上天,他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礼,不过是上天之道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实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们得从孔子对上天之道的描述中去体会他想推动的礼制。首先要保护差别秩序,因为春夏秋冬四季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秩序的灵魂,就应当是仁,是爱。所谓的仁和爱,指的就是关爱和善待生命,就如同四季运行的结果,就是“百物生焉”。

孔子心中的礼制,就是上天之道的运行秩序的人间样本,是一个有益生命繁盛的差别秩序。

宇宙观定位,决定着人生观定位,决定着社会制度观的定位。孔夫子所有的思想,我们都可以这一章中找到出处。这一章是孔子的宇宙观,也就是整部《论语》的思想基础。

这一章给我们个人什么启发呢?有三点:

第一、相信造物的力量。宇宙万物背后,宇宙秩序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主宰力量和秩序,孔子称之为天,中国古代又称上天或上帝。

第二,相信世界的秩序性和创生性。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是保护差别性的,这个秩序是神圣的,有益于万物的创生和生命的发展。这是一个创生秩序,一个生命秩序。凡有益于保护生命的,就是顺天而行。凡伤害生命的,就是逆天而行,就是邪恶的。

第三,顺从上天之道,我们就得成为秩序的力量,成为益生的力量。我们所到之处,要带来秩序而不是混乱。我们所到之处,保护万物,保护生命,保护创生,有所创生。这样我们就走在上天之路上,天命的力量就降临在我们生命之中。

一个小提醒。孔子时代,认为圣人,指大耳能听天命的人。孔子认为上天无言,说明他认识上天,不是通过聆听,而是通过观察自然而来,孔子不敢称自己为圣人。

《诗经》之中,记载上帝对周文王讲话,并且要求周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要依靠自己的知识,要顺从上帝的法则。按这记载,周文王是圣人,能听到上帝之言。

《圣经》中记载: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是通过语言创世的。所以,犹太先知不认为“上帝无言”,而是认为“上帝有言”。犹太文化中就不太会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是重视“敏于言而敏于行”。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是宇宙观带来的。这算是一个小知识。

《寂静之声》里的小男孩,身上有光,有创生的力量,所以,他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发现美妙的声音,从而顿悟,拥有世俗之人没有的能力,长少出版的《寂静之声》,将这一点,理解为专注力,也是一种理解方式,但我个人认为,与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生的力量相较,专注力只是这种力量的表现形式,如何在我们的一生中保有这种创生的力量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寂静之声》绘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