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万人空巷”成为8,90年代农村电影的一大特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步发展。

记得小时候,农村赶集日,有村电影院,电影票1-5毛,放映前电影院门上的扩音器就早早的播报着今日电影的相关信息,远远的都能听到。更为热闹的是农村办酒,本身办酒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十里八村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放电影成为当时办酒人家的必备节目。

那个时候,没有烟花没有乐队,电影成为办酒日晚上最好的节目,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十来里路的村民都会打着手电筒徒步赶往放映场,大人小孩都不亦乐乎,不知道疲倦,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万人空巷的盛况经常上演。

记忆里,妈妈背着我赶往村里另一个寨子看电影,走路都走了近一个小时,别提有多高兴。那个年代看得最多的是战争片,农村题材电影,比如《中国警花》、《蒙根花》、《大决战》、《刘三姐》、《大话西游》等;

90年代末,镭射录像机成为新宠,放映场地较小,画质更清晰,传统胶片电影在农村逐渐隐退,当年的《阿飞正传》《霸王别姬》等都是通过镭射影像厅看的。同时代农村黑白电视普及,观看电影的随之减少;

20世纪末,彩电逐渐下沉农村,取代了黑白电视,观感更为舒适,这个时候,不管是胶片电影还是镭射录像都逐渐退出市场,同时期VCD出现,到后来的DVD、EVD出现;

21世纪,农村逐渐开通宽带,智能电视普及、电脑、智能手机同时普及,农民从智能终端获取相应的外部信息,对于电影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同时农村市场早已没了电影放映从业人员。

而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大量的信息进入农民视野,同时那份亲和力跟凝聚力不见了,电影的大众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人人都关门闭户以手机获取信息,乡邻关系逐渐冷淡,人文建设跟精神世界已经变得势力化、金钱化;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信息的传播缺少大众化的凝聚力,使得农村人逐渐变得人情冷淡,缺少了交流与互助,公共娱乐需要进一步优化下沉,丰富农民的集体精神世界,让农民正确的享受到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方向、有组织、有目标、有提升才是农民精神文化食粮。

下坝毛哥原作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