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搜读机制

1. 以灵感为读书产量的统计指标
每周应该设定相对稳定的搜读指标,比如时长或灵感字数(哪个方便统计就用哪个),然后尽量均衡到每天来完成。

在时间资源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搜读的产量和质量。

搜读的产量,一般不以你读了多少本/页/篇来统计,而是以你写出了多少即兴灵感字数来观察。

因为,我们搜读的目的,终归以为了启发和刺激自己某些方面的想法,积累或解决某些问题的办法等等。
而且,为什么我们读的许多书都忘了,也不记得什么内容了?而我们还记得的是些什么内容呢?
因为没有以我为主来阅读,没有与自己既有的思想语言相结合。
写灵感,就是用自己语言来表达,与自己的思想相融合,面向自己的工作生活解决问题或积累想法,这样才说得出,才用得上,才记得住。

2. 近远结合,读以快用
敏捷搜读,讲究近处阅读,也就是读用距离不能太虚太远。
近远比例要适当,不必做过多太虚太远的搜读,而要读以快用为主。
暂时用不上,又觉得将来可能有用的,可以记下线索,放到灵感问题清单里(时常划堆整理),需要时快速找回,现读现用就好。
多近用,少远读。

这就是以结果输出,带动搜读输入。
以销定产,而不是生产很多知识存大脑里,直到变质遗失了都没能卖出或用上。

3. 以搜引读,而不是见谁读谁
以好奇心为引导,记下自己的搜读灵感问题清单,以问题思考为导向,去探索答案,搜索相应的书文来读。
以我为主,以解决清单中的灵感问题为主,以建立自己的知识思想体系为主,以某个主题为主,多方搜索书文,找到答案就撤。而不是以书文为主,把它全读一遍(这样读,时间一长就全忘),甚至仔细花大量时间做全书文的详细笔记或思维导图。

4. 多遍迭代搜读法
搜读要采用多遍迭代的敏捷方法。
就象演讲圈流行有一句话,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用1/2/5/15/30/60分钟来讲,只是详略不同而已。
同样地,对于任何一个主题或一本书或一篇文,要训练以任一时长来读完,只是详略不同而已。

判断一书一文的级别,看是属于几遍级别的书文,预计采用多长时间读完。

多遍搜读,开始用短时读第1遍,提取要点,看属于几遍级别的书文。再决定第2/3/4遍的阅读(结合多篇相近主题的书文一起决定)。

5. 体面线点搜读体系
搜读要形成自己的体面线点体系,而灵感则形成自己的点线面体框架(另文展开)。
体:书店、(图书馆/室)书库、书架、(网站)平台等。
面:书目、(网站、杂志)栏目、文集等。
线:文章、章节等。
点:小标题要点等。

以多遍迭代的方式,写出自己的体面线点搜读体系,并不断迭代升版,查漏补缺。

在规划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时,要注意多读上游/大咖/经典的书文,因为其观点密度大而深,减少读下游/转述/编著的书文。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一般来说,你在哪一行业,就要把相关领域的经典名著反复通读几遍。比如,科特勒的营销学,等等。

这就要求在搜索上多花些时间和技巧,尽量训练到查全查准。在源头搜索上多花点时间,减少在随后的阅读上耗费时间在较低级别的书文上。
人生苦短,对自己好一点!读(吃)点好的,不要随便将就,什么书文都读!

6. 常见误区或障碍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人们为什么容易忘了或顾不上安排搜读,却不知不觉地在刷新闻刷视频等碎片信息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呢?因为兴趣和用处不同。
所以,要想让自己更愿意在搜读上花时间,有必要在构建搜读体系时,激发兴趣方面的搜读,多强调近期有用的搜读。

比如,一位妈妈想引导孩子热爱阅读,就给孩子讲金庸的武侠故事,因为情节吸引人,孩子总是听得入神。这时妈妈就借口有事停讲,说下次再讲。并说如果等不及,可以自己去看书。于是,孩子真的就去读原著,后来因此看了金庸全集,顺便大量读了大量其它原著,语文水平也大有提升。

7. 课后练习
尝试写出自己的第1版搜读体面线点体系方案,方便以后执行与迭代升版。

后记:
百日百技100节课程大纲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搜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