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杂议乾坤(42-51)

【杂议乾坤】(42)前甲与后甲

当我们把乾坤六爻顺理成章地纳入天干以后,我们不难发现,乾初之甲变成了坤上之甲,如果把乾初之甲称做“前甲”,那么坤上之甲就成了“后甲”。前甲与后甲有那些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同之处就是爻位,乾初与坤上是同一个爻位,只不过观察的角度或顺序不一样,一个是处在初位、下位,另一个变成了末位、高位。

不同的地方有许多,这里我们只说说两者的潜能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假定前甲的潜能是九,如果是在运动,那么就是在这个范围内消耗,确切说是在这个范围内转移。后甲的潜能是多少呢?照理说也应该是九,不会多也不会少,不然也就不会是甲了。可是我们还知道,后甲是由癸所变,癸的静态能是负六,动态能是负十又三分之一,绝对值超过了甲一又三分之一。现在的问题是,超过甲的这部分能量哪里去了,是储存到后甲那里,还是转移到别的什么地方?

假定是储存在后甲那里,那么后甲的潜能就比前甲多出了一又三分之一;如果是转移,那么癸的动能绝对不会转移到壬那里去,只能在穿透甲之后,落在甲乙之间,并且是靠近乙的一侧。如果是储存在前甲那个位置,那么后甲比前甲的“体积”就会膨胀;如果是落在甲乙之间,这就意味着后甲与前甲的位置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说甲发生了位移。总之,后甲与前甲已有所不同,假如我们把前甲叫做“甲子”的话,那么后甲就可以叫“甲戌”,它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叫“甲”,不同的地方可以用地支区别开来。

【杂议乾坤】(43)“翘尾巴”

上文谈到,由于天干经过一个循环以后,后甲的能量超过了前甲的一又三分之一,这就迫使后甲要么体积膨胀,要么发生位移。假如是发生位移的话,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移呢?我们试做一下分析。

如果是把天干看作是一种循环运动,那么也可以把天干十个字看做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有十个刻度,反映十个单位。刻度与刻度之间的夹角为36°。如果是后甲与前甲的能量相同,那么这将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要运动也只能是沿着这个封闭的圆圈无限地循环下去。但是后甲与前甲的能量不同,那么这种运动就产生了一种脱离这个圆圈的倾向,具体说就是在圆圈中心与甲这个刻度之间做一直线,后甲在经过前甲这个位置时就不再沿着圆圈运行,而是呈直线形向外放射,这也可以叫做“切线”,切线终止的位置,是以后甲释放出比前甲多出来的能量为度,可以想见,这个位置不在甲处,也不在乙处,而是接近于乙,但又同前甲和前乙不在同一个圆圈之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翘尾巴”。

事实上,天干的一次循环运动,就有两处“翘尾巴”,除了上面说的这个后甲,还有就是在己那个地方。我们知道,前甲能量的释放,到达己时并没有完全消耗殆尽,还有三分之二个单位,到了庚时变成了负一。这也就是说,前甲完全释放能量的那个地方不在己,也不在庚,而在己庚之间,接近己的那个地方,这里也存在着一个脱离原来的圆圈的倾向,或者叫做离心倾向。

“翘尾巴”的问题也可以用弹簧做比喻。如果把一根弹簧的两端规定为甲和己,那么我们由甲向己压缩,一直压缩到不能再压缩为止,然后放手,弹簧就会反弹,反弹的终点一定会超过甲原来的位置。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有一个“翘尾巴”的问题。

【杂议乾坤】(44)时间对称的游移性

“翘尾巴”的问题似乎与乾坤卦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两种对称有那些不同,也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乾坤卦的动静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空间对称是绝对的,世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有前没有后、有左没有右,或者是有上没有下的,这种对称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时间对称却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说过,在乾卦的卦体上,下为甲为初,上为己为终,所以甲和己,既是一种空间对称,又是一种时间对称。但是这只是一个大概其的说法,由于甲和己都有“翘尾巴”问题的存在,所以事实上时间对称便与空间对称分离开来,具体说就是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并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种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说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一年里,黄道上最北的一点为夏至点,最南的一点为冬至点,这可以看作是空间对称,但是我们知道,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之后;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不在冬至,而在冬至之后,假如把最热和最冷看作是时间对称,那么这就是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但这并不等于时间没有对称,只是这种对称与空间对称有所不同,具体说就是时间的对称点不象空间对称点那样固定,而是游移的,这也可以叫时间对称的游移性。

【杂议乾坤】(45)时间对称的周期性

上文谈到,时间对称有游移性,即其对称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以乾坤卦为例,如果把乾坤视做第一个周期,那么甲和己便是两个空间对称点,而时间的对称点一个在己庚之间,另一个在甲乙之间。在以后的周期(如果有以后的周期的话),那么这两个对称点还会移动,移动的轨迹将象是螺旋那样,距离中心越来越远。天干的运动便呈现类似海螺或蜗牛的形状。

如果是时间不受空间的制约的话,这种螺旋式的运动便会无限地延续下去,但是我们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不能分开的,把时间与空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正是易经的一大特点。时间的对称点虽然在移动,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对称点虽然有离心倾向,但同时还有向心倾向,两种对立倾向的折中,就是一方面使得后甲脱离了原来的圆圈,另一方面也不是直线形地“飞”了出去,而是沿着另一条曲线,做围绕中心的类似周行的运动。

这种周行运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下去呢?也不是,我们知道,后甲所以要“飞”,是因为离心力超过了向心力,如果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绝对值相等,那么,周行运动就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如果是离心力小于向心力,那么运动的轨迹就不是扩张,而是收缩或塌陷,所以这里少不了还看天干运动所携带的能量。

我们知道,天干经过第一个周期,甲戌比甲子多了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这个能量的释放就是使得甲戌的实际位置移动到甲乙之间。假如我们把这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看作是一个常数,那么经过第二次循环,到甲申时又会增加一又三分之一,这样甲申的实际位置就会离甲子更远,具体说就是接近丙的位置。如是经过六次循环,新增的能量将达到八,如果按照原来的直径,这就接近最初的甲子的位置,这或许就是六十花甲子的由来。当然,所谓接近就不是完全吻合,另外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常数,所以也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但这毕竟可以看做是时间对称的一个周期规律。

【杂议乾坤】(46)“潜龙”为何“勿用”?

乾卦初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倘问为什么“潜龙”要“勿用”呢?《象》的解释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文言》的解释是: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以上的解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阳在下;2、龙德,也就是“龙”的性质就是这样:不受外界影响,所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跟着感觉走,所谓“樂則行之,憂則違之”。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先说“阳在下”,在六十四卦中,“阳在下”的卦有三十二个卦,是否这些卦的初爻都因为在下而“勿用”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如果说屯初为“磐桓,利居貞,利建侯”,需初为“需于郊,利用恒,無咎”,这多少有一点“勿用”的意思的话,那么小畜初为“復自道,何其咎?吉”,履初为“素履,往,無咎”,泰初为“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这些卦的初爻都是阳,这些辞句意思肯定不是“勿用”,显然“阳在下”绝对不是“勿用”的理由。

再说“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如果把这一条作为“龙德”,作为“勿用”的根据,那么这样的“龙”岂不是太多了吗?阿Q不因鲁迅做传,他也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即便有“闷”,谁又能知晓?可是有谁把呵Q也当作是“龙”了呢?“龙”的本事确实很大,能潜能跃,还能在田、在天,可是要说“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可不是那么简单。看一看历朝历代的那些“真龙天子”们,或惑于宫室,或屈于权臣,或伏首于异邦,就算行乐,也少不了多少庭尉保驾,哪里会有那么自由?如果说“龙”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也就不是“勿用”了。

到底“潜龙”为什么“勿用”呢?原来乾坤卦除了动静原则以外,还有一个均衡原则在起作用。我们知道,乾坤卦本来是均衡的,均衡最有利于卦体的稳定。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假如我们把爻比喻为邦国的话,那么乾坤六爻均等,也就是说,谁也不需求助于谁,谁也没有能力去侵犯谁,那么这样的“国际关系”,还会有什么侵略?还会有什么战争?那还不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吗?

乾初就爻量来讲,它并不比别的爻大,当然也不比别的爻小。如果就层次来讲,乾初位于最下,势能最小,好在乾坤是中心与重心合一的卦,是一种悬浮状态,重心还没有落在初爻的肩上,也就无所谓谁的势能大或小。乾初所以能用或有用,全在于它的“潜能”,它的“潜能”比乾卦其它任何爻都大,这个“潜能”不发挥是不发挥,一旦发挥,就能够推动其它爻的运动,造成爻与爻之间的失衡和扭转乾坤的后果,天道与人道的合一、阴阳的和合、中重合一等等和谐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所以这是一个“闸门”,是不能随便启动的,从稳定卦体的角度考虑,以“勿用”为好,卦辞讲“利贞”,“利贞”的关键就在这里。

当然,如果把乾卦六爻视做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初爻就是初始阶段,好比树苗,我们知道,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但树苗是不能直接用做栋梁的,乾初“潜龙,勿用”,也还因为它处于初始阶段。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对自身而言就是“无之”,是损耗,是孳生,如果不损耗,不孳生,那么甲永远是甲,一旦把甲拆开来变成了“用”,甲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便是以后再有甲,那么也只是同乾初之甲相似,而不是绝对的相同。

但是,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乾初的“勿用”只能是一时的情况,是一种愿望,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爻的潜能一定会发挥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唯有这个爻的潜能得到发挥,易的“生生之大德”才能体现。

【杂议乾坤】(47)“利见(jian)大人”还是“利见(xian)大人”

对于稍微涉猎易经的人来说,“利见大人”这句辞肯定不会陌生。它在乾卦中出现过两次,在后面的经文中又多次出现。辞意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传统易学不了解真实的卦体和易道,所以对这句辞的解释也就混乱不堪,大体说来,一是把“见”说成是“看见”之见(jian);二是把“见”说成是“出现”之现(xian);三是有的地方说是“见”,有的地方说是“现”。比如刘大钧先生在解释乾卦二爻与五爻的爻辞时,就说是“宜见大人”,这里显然是把“见”说成是“看见”之见。高亨先生承认“见”、“现”古时通假,“见”是“今之现字,出现也”,但在解释乾二、五这句辞时则说“筮遇此爻,一见大人,即可显达”,这里还是把“见”说成是“看见”之见。也有人把乾二的“利见大人”说成是适宜求见、参见或拜见大人,把五爻的“利见大人”说成是适宜出现大人,理由是五爻为“君”,二爻为“臣”。在一些周易语音资料中,通常这个“见”字,也读为jian。其实,经文中所有的“利见大人”皆应解做“适宜出现大人”,“见”字在这里既不是什么“看见”之见,更不是什么“求见”之见。“利见大人”的意思就是客观条件具备出现强有力的人物,是时势造英雄。这是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而我们的许多易学家们却做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

乾卦六爻本来是均等的,即便不从数上分析,单从爻画上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六爻之间,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弱,那么为什么在二、五这两个爻位上适宜或容易出现强有力的人物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来这正是“拐子”的两个拐弯处或叫“转折点”。在转折时期,容易出现强者,也需要强者,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这样,这是人们早已认识到的一个规律,河流的拐弯处容易决口,马路的拐弯处一边路面需要抬高。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乾卦的两位“大人”,就是在转折时期才出现的。在转折中,有的变强,有的变弱;有的前进,有的落伍,转折是一个分化,也是一个重新组合。乾坤卦就是在六爻均等的条件下,向我们展现了运动对均衡的影响,这是一个规律。只有从局部、从片段,我们才会看到所谓的“直线”运动,这种脱离开卦体和易道的“直线形”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

据上可知,“利见大人”之见,不是可以解释成见(jian),也可以解释成见(xian),而是必须解释成见(xian)。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屯卦中的两个阳爻来自何处,是根据什么来的,在什么条件下来的。所以这是个原则问题,这一步是不能迈错的。

【杂议乾坤】(48)“乾乾”与“乾上乾下”

“乾乾”一辞出自乾三,“乾上乾下”是某些版本的周易对乾卦卦名的说明或解释。二者毫无关系,但因为有些人把“乾上乾下”的来源或根据说成是“乾乾”,所以我们这里不能不做些说明。

“乾上乾下”并不是周易经文,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乾上乾下”的根据是八卦,八卦也叫“经卦”、“三爻卦”,这种“理论”认为,六爻卦是三爻卦两两重合的结果,乾卦的上卦(也叫外卦)是经卦乾,下卦(也叫内卦)也是经卦乾,所以叫“乾上乾下”。其实这完全是画蛇添足,乾卦以及其它卦有卦画在,有卦名在,不可能混淆,实在没有必要加上“乾上乾下”、“坤上坤下”或者“云雷屯”之类,这对解释经文没有一点意义,只会增加混乱。因为这种把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卦体分割为两个板块的做法,无异于把一条活生生的长龙拦腰斩断,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还相信这个“理论”,坚持这个“理论”。

“乾乾”是勤勉、进取的意思,这一点大多数易学家是没有异议的。“乾乾”是个叠音辞,叠音辞在经文中有许多,至今在陕西、山西一带的方言中,还有这种古风遗存。不是说的下卦为乾,上卦还是乾。把“乾乾”说成是“乾上乾下”的根据,实在没有道理。

【杂议乾坤】(49)“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一辞最先出现在乾三,在以后又多次出现。那么什么是“君子”呢?判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卦辞、爻辞中的诸多疑难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那么什么叫“君子”呢?传统易学的解释是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果再问,什么叫有道德有修养?这就不大好回答了,因为人们对道德与修养标准的认识与界定往往是不一样的。在易经上这个界定相当明确,那就是所谓“君子”,指的就是“循道之人”,具体说就是按照人道也即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行进的人。离开了卦体和易道,是没有办法确定什么人是“君子”,什么人不是“君子”的。

乾卦六爻的顺序,如果是说初、二、三、四、五、上,我们就说这是“人道”,如果说甲、乙、丙、丁、戊、己,我们就说这是“天道”,乾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道”与“人道”是一条道。不难看出,乾三就是丙,丙不论是依照天道,还是人道,其运行方向都应该是四爻丁。但因为初爻至二(这里的至二可以理解为能量的传递,也可以理解为连同爻位的旋转),那么初位就会留出一个空缺,除二爻外,三爻四爻五爻都有可能来填补这个空缺,而三爻优于别的爻的地方是“捷足先登”。这样三爻就有了一个“脱轨”的问题。如果三爻返回初位,那么这就是一种倒退。由此看来,所谓“君子”,就是反对到退,“与时偕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应该是“君子”的一个很好的解释。

“君子”一辞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坤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是倒过来的乾,坤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时间的变化来表现空间上差异,因此坤卦六爻就没有乾卦六爻那样鲜明的层次感,或者说坤卦描绘的是一种静态。坤卦六爻与乾卦六爻有一个连接点,这就是坤初己,它同乾上无论是在方位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卦体上一个为上,一个为下。坤卦本来也是天人合一,但因为是倒了过来,所以一切都改变了方向,找不到原来乾卦中的乙丙丁戊,所以是“先迷”,但运行到最后又回到乾初甲,这就是“后得主”,由此我们知道甲是乾坤之“主”。就方位而言,甲还是甲,永远不变,是不改的“青山”;但就时间而言,坤上之甲已经不同于乾初之甲,因为这已经过了一个周期,这是长流的“绿水”。

综上可知,所谓“君子”就是指的遵循人道行进的人,反过来说,遵循不遵循人道,也是判别君子的一个标准,所以人道也可以叫做“君子之道”。人道最初是根据天道确定的,在乾坤卦中,人道与天道统一于“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随着卦体的旋转或滚动,两条道分离开来,人道始终还是按照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而天道却需要细心辩察才能找出。这样人道就不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序而行,这里有间隔,有反复,甚至有倒退。这好比刻舟求剑,佩剑将军只记得剑是从船上某个地方落入河中的,却不知道船在航行,水在流动。我们可爱的“君子”就象是那位佩剑将军,心里想的是“与时偕行”,却不知道“其时已逝”,净干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傻事,所以“君子”的使命和命运,也便和最初的“与时偕行”大相径庭。

【杂议乾坤】(50)“终日”与“夕惕”

“终日”与“夕惕”也出自乾三,乾三辞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上文我们谈到了“君子”以及“君子之道”,乾三辞的意义,不仅是对什么是“君子”以及“君子之道”做了规定,对乾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面临的“脱轨”问题做了说明,而且还具体规定了这个爻所表示的时间。

我们知道,乾卦的一个特点是用空间的变换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如果是空间变换与时间变化同步,那么也可以认为时间没有变化。打个比方说吧,地球因为自转,这才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这已经是常识了。但如果有一颗卫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并且速度相同,那么从卫星上看地球,如果是白天便永远是白天,是黑夜也便永远是黑夜,这就象是时间没有变化,当然空间却在不断变换,刚才看到的是北京,过一会就变成华盛顿。

易作者是否早就明白地球自转与公转的道理,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易作者在运用空间的变换来表示时间的变化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提示人们还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视角。如果从这个视角盯住地球,那么地球上还是有“日”与“夕”的区别与交替。

为什么乾三要说“终日”与“夕惕”呢?原来当我们从卦体的外部某个视角观察卦体的时候,六个爻并不是都能同时看到的,具体说四爻是绝对看不到的,初、三、上、五爻可以看到个边,能够完全看到的也就是二爻。假定我们把“可见”与“不可见”规定为白天与黑夜,那么二爻就是“日”或“白天”,四爻就是“黑夜”,此时的三爻介于白天与黑夜之间,那么这就是“夕”。“终日”也就是“日终”,是一个白天即将过去,而在黑夜即将来临的时候,有了初位空缺的诱惑和三爻的“脱轨”问题,这也就是三爻“夕惕若厉”的原因。

二爻为“日”,三爻为“夕”,这个规定未必有普遍意义,但是二为“可见”,四为“不可见”,这在卦体上是绝对的,乾二的“见龙在田”,这个“见”字是可以读为jian,也可以读为xian的。这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分,正好印证卦体是一个球体。

【杂议乾坤】(51)“或躍在淵”何謂也?

乾四辞为“或躍在淵”,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也先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解释的:

对乾四辞解释较多的是《文言》,《文言》讲: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又说“或躍在淵,自試也”;“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如果我们把《文言》的解释归纳一下,可以看到如下几点:

1、乾道乃革。意思是乾卦六爻的运行路线是有变化的,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顺畅无阻,因此才有了上下无常,进退无恒。当然上下、进退也不是没有目的和规范,目的就是“非为邪”,规范则是“非离群”,“君子”若完善自己,建功立业,就须把握时机并依照规范行事。

2、自试。意思是通过“或躍在淵”,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

3、疑惑。“或之者,疑之也”,疑惑的原因是“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以上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我们说有对有错,基本上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是不了解卦体与易道。什么是“重刚”呢?这里依据的还是八卦,八卦“理论”以为乾为刚,坤为柔,乾卦是由两个三爻卦的乾重合而成,所以叫“重刚”。什么是“不中”呢?八卦“理论”认为二为下卦之“中”,五为上卦之“中”,四爻非二非五,所以叫“不中”。又八卦“理论”认为初为地,上为天,中为人;两个经卦重合以后,下两爻为地,上两爻为天,中两爻为人。不难看出,所谓四爻“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是站不住脚的,易列“三才”,难道还有不在“三才”的爻?四爻在“躍淵”之前,总得有自己的一个位置吧?

说“或躍在淵”是自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说“或躍在淵”是自试,那么“飞龙在天”为什么就不是自试?难道是在试别人吗?

说“上下无常,进退无恒”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已经知道,卦体上的每一个爻,在静态条件下都处在“十字路口”,都有四种选择。变成动态以后,有了一条“天道”,但在运行中仍然还有一个“脱轨”的问题。乾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警惕什么呢?怕的就是“脱轨”,如果“脱轨”,那就背离了天道与人道,也就不再是什么“君子”。乾四同样也有一个“脱轨”问题,而且较比乾三,“脱轨”的可能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初、二、上、四是一个“圆圈”,或者说在同一条轨道上,如果初爻至二,那就最容易把四爻拉动至初,这就是四爻“或躍在淵”的原因。如此看来,“或”字不是什么疑惑,而是说有这种可能,把“或”字解释为“疑之也”,只能使人们“疑之也”。

或问,乾卦三爻与四爻都有脱离天道与人道的危险,为什么爻辞的断语都说是“无咎”呢?原来乾卦与坤卦,所有的爻都是等量的,谁也不比谁大,谁也不比谁小,这就是说,从量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爻都可以占据初位,对于占据了初位的爻,其它爻也奈何不得,所以是“无咎”,当然如果是出现了强与弱的差别,有咎无咎那就另说了。乾或坤六爻的差异差就差在“位”与“时”上,在卦体呈悬浮的状态下,“位”的作用也不明显,这样就主要看“时”,看这个爻处在过程的什么阶段。《文言》对乾四辞的解释虽然基本上是错误的,但它说“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这还不能不说是好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6杂议乾坤(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