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感到愤怒的,不是电影本身
和很多观众一样,我在看片之前就已经锁定要给这部电影打差评了。因为让人愤怒的,是从片方到宣发的无耻做法。
映前没有看片、几乎没有物料,30秒钟的视频预告传达不出任何有价值内容。全凭一个《爱情公寓》名字圈钱,信息不对称,纯忽悠人。
就像逛拼多多,你花558元买了一台海信智能电视,到手才发现原来牌子叫“海信智能”。
就像你去饭店点了一份鱼翅炒饭,发现炒饭里根本没鱼翅,厨子和你说他的名字叫鱼翅。
但是,这片子让我恶心的,是宣发手段的低劣。说实在的,参与这片子宣发环节的各家公司,在行业里也是有头有脸的,想出这么低劣的营销手段,似乎还觉得没什么不妥。所以观众预设的差评跟电影没关系,完全是这些企业吃相的问题。
影片在周五下午两点开画,大量豆瓣用户反映差评被清洗。强势控制口碑,删评论这种事情到底有没有我不清楚,但是这些资本的核心圈层,已经不尊重电影本体了,还会尊重你几个评分网站?
神奇的是,这片子上映后完全不做任何引导,主创没有官方回应,新的物料没有曝光更多内容,完全放任了。
为什么不做引导?一方面可能他们本来就打算捞一把就跑,毕竟目前的票房已经马上5亿了,多做宣传也不会挽回什么。
另一方面,可能这些决策层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片子应该怎么去做营销吧。当导演定剪之后,几个老板们被拉到一个小黑屋非常神秘地看完了《爱情公寓》,他们集体陷入了沉默:这么烂的电影,究竟该怎么宣传啊!
也许他们根本没明白,这部电影的核心不是两大IP,而是二次元。
抛开争议谈电影本体,就是一个二次元真人电影
电影上映后的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买了6张票约了几个朋友一起看。因为我觉得对于这种史诗级烂片而言,还是一起边看边吐槽最有感觉。
可是等我看完这片子,发现我竟然骂不出来,而且从电影院出来,感觉大家脸上的精神状态都不错,周六本该睡懒觉的神态也没了。
尽管肯定有人会骂我,但还是想说,就电影本身而言,质量并不差。至少在我的评价标准里,比某蔬菜首富精虫上脑式的YY感觉要舒服很多。
电影的主线是《爱情公寓》和《盗墓笔记》两个次元的主角,因为一次主角光环大会走在了一起,本身就是个很高概念的设定。刚开始我确实接受不了这种乱七八糟的穿插,毕竟不是两个IP的粉丝,感觉很乱。
等设定交代清楚以后,剧情推进的很流畅,爱情公寓的主角们为了帮助吴邪,在云顶天宫开启了一场冒险旅程。中间视觉呈现甚至比《盗墓笔记》之前的影视作品都要好,人面鸟那段的视觉效果确实非常棒。
而且影片的笑点很密集,而且年轻化很明显。曾小贤发朋友圈那段、看到人面鸟却踩到尖叫鸡那段,真的都要笑喷了。
这部电影其实是针对目前电影市场上最年轻的独立观众拍的,综艺感很强,二次元气质很浓重。影片的故事、台词、笑料都很贴近那个年龄段的观众。事实上,我们那一场很多小学、初中的小朋友,都看得很开心。如果你不是两个IP的粉,把这片子当成真人版《十万个冷笑话》看,也没毛病。
不管你承认与否,这部电影已经成了二次元题材里,卖的最好的一部了。
“00后观众”注定会成为观影主体,但在目前还是个伪命题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想对比的,其实是《闪光少女》。
记得去年我们提前看完《闪光少女》,感觉这部电影一定会成为当月爆款,大多数人的预测都是票房5亿起。在我们看来,这部电影用类型化的方式讲述了二次元题材,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而且,我们都坚定地认为“95后已经成了观影的主体”。
后来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影片票房很差,以至于宣传公司的员工集体出来下跪,主动背锅。
很显然,这部电影是用了成年观众的思维去生搬硬套到年轻观众身上,最终票房不好,因为很多年轻观众根本没必要去电影院看二次元。
比起95前的中国人,95后们在获得快乐这方面,有太多太多选择了。社交软件、游戏软件、影音软件、购物软件,线下cosplay、网综、出国旅行……就拿游戏而言,同样是“获得快乐”的方式,游戏的费用更低、获得快乐的时间更持久、而且社交属性明显。相比起来,花几十块钱、在电影院这种环境看一部电影,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太高了,而且你还要冒着电影是烂片的风险。
所以,对于95后、00后观众而言,电影对他们并不是一项好的消费产品。能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必须要有个理由。
显然,一个原创故事很难成为他们走进电影院的理由,但熟悉的IP就可以。很多人吐槽《小时代》、《爱情公寓》,但不能否认,这些电影让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变成了年轻的电影观众。
电影市场在经历了多年跃进式的发展以后,总会遇到增长瓶颈,再过几年,电影院注定要和其他娱乐消费争抢年轻的消费者们。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还要感谢今天的《爱情公寓》,让年轻人走进了电影院。
你可能觉得这片子太烂,可是谁的青春里,没遇到过几个渣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