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记,你会记吗?

各位爱学习的书友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迪拜的地标性建筑:帆船酒店,以金碧辉煌、奢华无比著称,在那里住一晚大家都能够想象需要花费多少。同样是建筑,同样是酒店,为何它就具有这等价值?如果将帆船酒店这些建筑材料杂乱堆放某处,那么最后会变成一堆建筑垃圾;如果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堆放在一起,那也仅仅只是一些看起来整齐的材料而已,并不产生额外价值;而只有将这些材料,经过设计师精妙绝伦的构思、建筑师鬼斧神工的构建,将浓烈的伊斯兰风格和极尽奢华的装饰与高科技的工艺、建材完美结合,才呈现出了七星级的超额价值!

做笔记也是如此!它不是文字的简单排列,也不是文字的混乱堆砌,而是收集整理和重组构建后的艺术性输出,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那么到底该如何记笔记呢?

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记笔记这件事总能闪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的笔记本美观清晰宛如作品,也有人的笔记本潦草混乱犹如草稿,而我们总会褒扬前者,鄙视后者。但事实却是,做出前者笔记的同学,其成绩却未必比后者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首先,跟大家讲个故事。话说唐代诗人白居易,他的书斋里摆满各式各样的陶罐。如果你认为这些陶罐是装东西的容器,或者装饰品,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每个陶罐都有贴标签,里面装有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每隔一段时间就倒出来,把它们整理成篇。据说,《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该书共30卷,杂采各种成语、典故,供当时作文选录词藻之用。

这就是白居易的笔记术!记笔记,不是为了记而记,也不是为了美观而记,真正的笔记是为了用而记,就像白居易,他不用传统的书册记笔记,而是选用了陶罐,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和索引化,最后整理成书,供选录辞藻之用。可见真正的笔记术,无需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够用起来,成为一个生产知识的工具,那才是真正有用的笔记。

正如这本书所介绍的笔记术:一元化笔记法,它包含孕育信息的三个原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还有生产知识的三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掌握了这套方法,我们就可以有效整理信息,并且把笔记输出为自己的作品了。

那么,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改进了自己原先的笔记术,因为我发现真正的笔记术,不仅仅是知识输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输出的过程。

我习惯于用手机便签去做笔记,它具有这几个优点:

一、自带时间标记,做到了时序化,保证了笔记的有序性;

二、所有内容都记在一起,做到了一元化,信息不遗失、多元化、整理快、无负担、还能激发创新;

三、关键字词搜索方便,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文件夹归类,或者设置不同的背景颜色归类,使得索引效率非常高;

四、随时可以进行记录,不遗漏灵感;

五、还可以记录图片、语音等非文字信息,让笔记更直观、更丰富;

六、编辑方便,修改、增删等操作非常自由;

七、以上六点最后都有助于达到更快、更好的输出的目的。

那么怎么用手机做笔记呢?可按照这几个步骤:

一、摘录书中经典语句、或自己概括的要点、或生活中突然的灵感等等;

二、写出自己对摘录或记录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找出生活和工作中与之相关联的问题或事件,并建立解决或被解决关系;

四、定期回顾,并将不同时间记录的互相间有关联的笔记,进行重组或整合,促发新的灵感;

五、当某一方面的内容足够自成一体时,将其输出为一个知识小体系,运用于实际。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于笔记术的一些理解和操作手法。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管是文章,还是知识,都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收集积累,并反复咀嚼发酵,才能将其呈现出来,我们不是知识的创造者,我们只是文字的搬运工和构建师!

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笔记,你会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