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正含义

真爱的四个条件:

1、无条件;

2;有界限;

3、恰当的物质体现;

4、充分的精神滋养。

在孩子教育上,如何真正做到无条件与有界限,是很多父母困惑的事情。

真爱的首要条件的“无条件接纳”,值得细细品读。当我们说到无条件接纳的时候,很多人会有疑问,难道就不管孩子么?

有一个爸爸问我:“你们总说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那孩子杀人放火你们也接纳?”还有家长说:“我确实相信你们爱孩子,但是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在娇纵的路上越走越远?”还有人问:“光说接纳接纳,能解决问题么?”

我想,这需要好好讲一讲我所理解的无条件接纳了。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在无条件接纳的基础上无条件的信任孩子。比如说,当你的孩子说:“我要去杀人,我要拿刀去欺负别人”。

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敢说杀人,就这长大了还得了,这个“长大了还得了”就成了你预设的一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不去实现,你就要做出一点努力比如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错了。

而如果你信任孩子呢,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让他这样愤怒?而这就得由我们去了解孩子愤怒背后的原因了,这时我们会看到孩子经受了什么才会变得如此暴躁。

所以接纳并不代表:就让孩子去做杀人放火的事,以及想做就做。

接纳不是溺爱也不是纵容孩子去无下限的做某些事情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XX欺负我”。不信任的反应是“怎么这么懦弱,长大也会被人看不起”“这个XX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家孩子”“我应该做点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去帮助孩子”。总之,不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信任的反应是“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妈妈抱抱你吧。

”“妈妈也很想陪着你,今天我们得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愿意听你说。”接纳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不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背离孩子的需要的,我们成人心中的担心还有幻想,转移走了我们的注意力。而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所以说信任是基础。如果你根本不信任你的孩子,就别提什么接纳了。(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时候也要做到“接纳”)

无条件接纳的本质是看到该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这对任何人都适用。

如果一个孩子不停的哭闹,你知道,他是困了,那么你会更有耐心一些。也就说,如果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知道的,那么在和孩子共情这一块,我们就可以做的更接纳一些。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到了。所以这个通道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淅,这就需要回到信任这个基础上。

相信孩子是善的,相信孩子的未来的路是孩子要走的,无论艰辛与否风景独好。如果信任这个基础劳靠,那么通道自然展开,一但不信任,父母就迷失在自己的担心与幻想中,通道也就消失了。

无条件接纳的是什么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有一个姥姥问我:“孩子就非要尿在床上,我拿盆接了一半,还非要让我倒回到床上,不倒就哭,这给我气的啊,您说说这该怎办?”我:“如果是我,我就先把盆里接着的倒到马桶里。

”姥姥:“那他哭啊,他不干啊。”我:“那就让他哭,让他不干啊。”姥姥:“……”

还有一个爸爸说:“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啊?”我:“早点上床睡觉。”爸爸:“她玩不够就是不回家啊!”我:“你坚持让她回呢。”爸爸:“她就是不回啊!”

有一位妈妈说:“我已经告诉他不许打我了,可是他还打。”我:“他打你的时候,你握住他的手,把他抱在怀里,让他不能再打你。”妈妈:“我已经弄不住他了。”我:“如果想要弄的住就能弄住,他才5岁40斤你就弄不住了,要是再大呢?”

妈妈:“我是觉得他肯定还是有情绪,还是得找地方发出来。”我:“让他在你怀里哭,挣扎,就发出来了。”妈妈:……

这样的案例挺多的,拿孩子没有办法,父母没有权威,这与无条件接纳一点关系都没有。千万不要说“我接纳孩子所以就得由着他去”,那是顺从,是娇惯,而且你还不享受这种顺从。

因为谁也不喜欢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往往会让父母积赞下情绪,这个地方忍了,在别的事情上发作起来。

当孩子觉得父母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感觉自己有力量,比大人厉害,实际在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天,是地,无所不能,我爸爸什么都不怕,我妈妈什么事都难不倒,这样孩子就有安全感。

可是这天这地表现的如此无可奈何,如何让孩子从心里觉得可以遮风挡雨。

试想,你还没有我厉害,我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我害怕的事你不怕?

孩子想要找到安全感,会更多的试探父母的界限,会给父母更多无可奈何的机会。我们接纳孩子的行为是指——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评判孩子。但是绝不是任由孩子的行为去发展。

先接纳情绪及已经发生的,再解决问题。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已经发生的行为,这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善后,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不需要说教,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正确。

当因为一时气愤做了自己也知道不正确的事的时候,有机会去改正是让人感到希望的。没有发生的那部分行为,才需要我们干预。

比如尿到床上那部分,我们不评价,但是我要把床单换下来,如果孩子不让换,这个不让换的行为就需要干预,把孩子抱下来,然后换床单,如果他哭闹,那么就陪着他,哭闹的过程是很好的宣泄。

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方法。

而且没有一种方法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经的住推敲的。如果仅仅是去照搬方法,那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有效果。但是并不能杜绝这样的行为。

真的有帮助的,是做为成人深刻的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他的需要。

无条件接纳,是一条自我修行的路无条件接纳,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身边的人。有一次,因为一点事,我很生气。我家先生说,“这就不值得生气”,我当时火大了,你凭什么说不值得啊,我就是生气就是生气了。

还有一次,我先生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我当时特别伤心,我简直觉得他不爱我了,他否定我的感受,不愿意保护我。

成人与成人之间的相处,还比较势均力敌,你凭什么说我不能生气?你从凭什么说不值得?

还可以叫个板,聊一聊。而孩子呢?

我听到一个爸爸这样和女儿说,“爸爸不是不让你哭,但是你有事的时候哭,没事就不要哭,没事也哭就不像话了”。我心想,“你没事能哭出来么?”孩子只能忍着不哭。

还有一个妈妈说,“值得的哭,不值得的事不要哭!”天呐,这个值得是谁的标准?大人的?

还是孩子的?还有家长说,“都快四岁了,也该懂事了,睡醒了还得找她妈,看不到她妈就吭叽。”多大的孩子就应该不找妈妈了?

孩子们连和我们争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我们的人生经验比孩子多,我们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理解的人生讲给孩子听,自以为正确。

我们用这些道理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然后指责他们的行为。

事实上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孩子的存在,晶莹剔透, 帮助我们看到,被我们压抑的需要和渴望。

看到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的,自己的。所以无条件接纳的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成长的路。

所以说,我让你做你想干的事情,不一定是我接纳你,我不让你干一些事情,不代表我不接纳你。

接纳是接受和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

平日里孩子的行为肯定有其不恰当的地方,但他的情绪、动机、做得好的地方,身为家长的我们需要首先去察觉,看到、以及肯定和接纳,只有在具备了这个基础,才能再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只有在肯定与接纳的前提下,孩子内心才是打开的,家长的建议和引导,才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若是我们一味的否定、批评与指责孩子做得很差劲,这只会让孩子积攒着负面情绪,不情不愿地去做,或者直接情绪爆发与家长对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