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一篇/第十三章:再谈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

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第一篇:母亲与小孩/第十三章:再谈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

这一章在强调着宝宝做为一个人,从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再到接受现实世界这是一个过程的。一方面父母需要学会去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规律,用良好关系来帮助宝宝建立起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和边界,宝宝才能逐渐地在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游刃有余。一方面父母需要尊重宝宝在关系当中的存在,文中提到从来没有单独存在的宝宝,在我们说宝宝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指在一段关系当中的宝宝,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宝宝说的任何话语,做的任何行为都会给宝宝造成深刻影响,所以我们对待宝宝任何一个动作都不可能是像在对待物品那样随意,同样我们错失了宝宝的任何一个成长经历都不会像电影那样能进行重播

在这过程中,父母用爱心去对待宝宝,回应和照顾宝宝的感受,宝宝才能在良好养育互动关系中开始去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进行对比认识,甚至去面对自己全能感的幻灭,最终接受现实世界的各种局限。毕竟内心世界是需要通过现实世界的物质去表达和感受,这也就是说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而且还有感情。



Over and over again a mother deals with her own moods, anxieties, and excitements in her own private life, reserving for her baby what belongs to the baby. This gives a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human infant can start to bui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remely complex thing that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human beings.

孩子从一开始是不知道两人关系的复杂性,彼此是存在边界的,只是知道母婴应该是融合状态。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所有责任都扔给孩子,比如家长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种种情绪或者焦虑都发泄在孩子身上,遇到孩子一些小问题都会炸锅,直接开打开骂,认为那都是孩子问题,而是需要合适去对待和孩子的关系问题。家长有边界,自己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孩子才会去学着合适地去理解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不少人会在关系中感觉很痛苦,觉得我都对你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你却不能对我同样的好。这句话背后一种潜台词是,你就是属于我的一部分,我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每个人的想法和需求都是很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来定义关系。如果这种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无意识地把这部分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就会造成了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了。

A baby cannot exist alone, but is essentially part of a relationship. 

……

The mother, too, has to be considered. If the continuity of her relationship to her own baby is broken something is lost that cannot be regained.

这就涉及到了关系的一维性,关系是有时间属性的,一旦错失了就不会再来,也就是我们两次都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宝宝不可能单独地存在,宝宝是一个人,宝宝本质上是关系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缺席了,那是永远的缺失,我们就不可能再有机会弥补回这样的遗憾。所以家长不要用工作忙做为借口一次又一次地从孩子世界里错过,最终换回来是孩子和自己的遗憾惋惜回忆。

同样在关系当中,我们是对对方有影响的,而我们对宝宝的影响会更大。如果父母视宝宝为无足轻重的物品,那宝宝在长大成人过程中,就有可能会活在与无价值感做抗争的生活里,这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消化自己无价值感的感受。如果父母把宝宝看成自己依赖或者宣泄对象,宝宝在长大成人过程中,就有可能会活在为谁而活的纠结和痛苦当中,这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真正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Fundamentally, love expresses itself in physical terms.

爱是通过物质世界来进行表达的,还需要刚好满足了对方需求才会是爱的表现,付出应该感动到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这就是瞌睡送来了枕头或者雪中送炭,而不是我要吃肉你给我吃青菜的错爱。

有些家长就会觉得自己辛苦赚钱给孩子花,或者自己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就是在爱孩子的表现,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的需要吗,还是说家长做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受到爱还要让孩子来认同自己呢?

但是拥有物质世界能表达爱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拥有了爱,就像宝宝很饥饿的时候,母亲就给宝宝哺乳,宝宝会因为自己需求得到满足和回应而感受到来自母亲满满的爱,但不是意味着拥有母乳就是拥有了爱。很多时候,我们长大后都是在寻找“熟悉的味道”,我们以为真的有五十年不变的味道,但事实上我们记住的只是与那味道相关的感受。

一些暴食症的人有可能是因为曾经从那些类似食物上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所以内心世界会无意识地把拥有这些物质世界里的食物视作为拥有了爱,会不断地去用吃来满足内心对爱的渴望,但是越吃,内心反而越是缺失,就会吃得更多。而一些收藏癖的的人也是有类似的心结。

A thousand times before weaning a baby may be given just this particular introduction to external reality by one woman, the mother. A thousand times the feeling has existed that what was wanted was created, and was found to be there. From this develops a belief that the world can contain what is wanted and needed,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baby has hope that there is a l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er reality and external reality, between innate primary creativity and the world at large which is shared by all. 

我们在断奶之前是需要给到宝宝一个准备过程,让宝宝去一点一滴地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从外部世界中得到满足。这样宝宝才会更加希望让自己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建立起实实在在的联结,才会愿意把自己想法或者创造力通过别的方式在现实当中进行满足实现。

这一步骤是很关键的存在,要知道所有东西有且只有通过内心幻想去满足的话,我们是无法愿意让自己进入现实当中的。比如我们觉得只有停留在内心幻想当中才能让自己继续保持18岁,我们就无法去接受现实,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事实上,我们年龄随着时间流逝肯定是增长,不可能停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让自己生命更充盈,让自己在现实当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力保持和18岁一样旺盛。

I refer to the mother's job of disillusioning. ……, which is a wider aspect of weaning. 

Gradually the mother enables the child to allow that though the world can provide something like what is needed and wanted, and what could therefore be created, it will not do so automatically, nor at the very moment the mood arises or the wish is felt. 

宝宝在关系中一开始总是会存在全能自恋感,觉得自己所有愿望和想法都能从外界中得到立刻马上的自动满足。但是这样的全能感是需要在成长中逐渐幻灭的,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符合现实,如果不幻灭只会增加个体的内心痛苦感。

举回之前说过的一个例子,有不少人会在关系中感觉很痛苦,觉得我都对你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你却不能对我同样的好。这句话背后还有一种潜台词是,我的意愿是万能的,我花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对我愿望和想法能够自动回应和满足的环境,一个让我再次感受到全能感的环境。这种在关系中的全能感让个体只关注到自己需求,而无法去看到对方做为个体的存在有着其需要在关系中满足的愿望和想法,最终只会给这段关系添加越来越多的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一篇/第十三章:再谈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