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不要让“常识”制约经营决策

追溯原理原则的经营思维

稻盛和夫从27岁创立京瓷起,就一直保持着对“常识”的警惕。

“如果只是跟随所谓的常识,那么就不需要自己思考判断。只要经营者有一点这样的念头,依据原理原则的经营就不可能实行。”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企业经营中,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稻盛和夫都要追溯到原理原则。

在会计领域也完全一样,稻盛和夫反对盲目地凑合会计的常识和习惯,总是要追问什么是问题的本质,并回归会计的原理原则进行判断。

追求本质的会计思维

“我从不轻率相信一般公认的所谓‘适宜的会计基准’”。

固定资产折旧是会计上根据设备有效工作、正常生产的年数,分摊设备成本的。

但稻盛和夫发现,公司所有设备的折旧年数,都必须按照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折旧年数一览表来决定,即“法定使用年数”。

按照一览表,公司的陶瓷粉末成型设备归属“陶瓷器、黏土制品、耐火物品等制造设备”,使用寿命规定为十二年,竟然比加工砂糖、面粉的机器还长。

根据他的经验,陶瓷设备如果二十四小时连续运转,即使精心地维护保养,至多也就能使用五六年。他认为,折旧年限应该按设备能够正常使用的年数来确定。

但是财务、税务专家告诉他,即使公司将设备六年折旧,但还是要按照税法规定的十二年折旧年限缴税。结果变成了:前六年折旧费增加,利润减少,并且十二年的税金不变

大家纷纷劝道:“税务上的使用年限是法定的,大家都在遵守。标新立异,做与众不同的事并不聪明。实际处理上,折旧计算作两本账也太麻烦。”

但稻盛认为,只能用六年的设备却要花上十二年折旧,就是对不能再使用的东西继续折旧

“事实上发生的费用不打入成本,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这种做法既违反经营原则,也违反会计原则。只是消极地遵从所谓‘法定使用年数’的惯例,就会忘记 ‘折旧到底是什么?经营上应该怎样判断才对?’这种本质性的问题。”

因此,稻盛和夫决定在京瓷执行“有税折旧”,即使多缴税,京瓷也必须根据设备的物理寿命、经济寿命进行判断计算。

不能用常识替代思考

稻盛和夫认为,常识很容易束缚人们的头脑,让人忽略对经营本质的思考。

1959年京瓷创立之初,经常有大量支票需要到银行贴现。当时需要强制存进一定比例的“票据贴现押金存款”,以防银行在贴现票据时如果遭拒付,银行不会承担风险。

逐渐的,银行要求提高强制存款比例,强制存款贴现的钱甚至超过了票据的贴现金额。在公司的内部讨论会上,稻盛和夫表示这种强制存款的做法难以接受。但以财务人员和周围的人都笑了,强制存款是最普通的常识,并没有人把稻盛和夫的意见当回事。

但不久后,票据贴现押金的强制存款被废止了,并被批评这是银行为提高自身收益的不公正举措。这件事给了稻盛和夫很大的自信:“无论是什么常识,道理上不对的事,最终世人还是会明白并承认它不对。”

他还发现,这种对“常识”的迷信,存在于经营中的许多地方。

“在某些行业,销售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占销售额的15%, 这是常识,因为行业内各企业的销售组织、销售方法都大体相同。因此,新入行的企业就以相对于销售额15%的销售费用、一般管理费用 为前提开展经营。这样,不知不觉, 这家新企业就与其他企业趋于雷同。”

“单纯的模仿别的企业,轻信常识,这就等于 自动放弃了从根本上思考重要的经营课题的机会——为了更有效地销售本公司的产品,究竟该采用怎样的销售组织、销售方法?”

“我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常识。问题在于,本来在 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常识’被当成了永远正确的东西。在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不被这类‘常识’捆住手脚,而是 透视事物的本质,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非常必要。”


追求事物的本质,是稻盛和夫的思考基准,因此才诞生了后来的“阿米巴经营”以及“京瓷会计学”。下一期,数字经营研究院将详细展开稻盛和夫关于经营者会计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稻盛和夫:不要让“常识”制约经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