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竟是中年的自己

《孔乙己》这本小说,我每隔十年都会读一次,那个可笑、可怜又可悲的人,我总是无法完全厌恶。


因为他的身上没有大奸大恶的影子,只有偏执、倔强、清高、懒惰、小偷小摸,印着太多寻常人的印记。


而那些细微的毛病通通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在生活和理想边缘挣扎的芸芸众生。


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本意是写一种人间悲苦,一种讽刺的存在与环境,一种凉薄无人问的生死。


多数人看过孔乙己的故事也不过是跟着笑笑,转眼便忘了。


直到“酒馆”中发生的一幕幕,如出一辙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时,那些不伦不类、固执己见、讪然嘲讽、冷漠凉薄与自己周围的一切一一重合。


我们才蓦然发现即便百年过去,时代日新月异,我们也并不比他好太多。



01


在夹缝中挣扎

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穿着长衫且站着喝酒的人。


他既不愿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执拗地穿着破烂长衫被长衫客视为乞丐,也没能挣来清高的本钱,在短衣帮里找到优越感和尊重。


他是生活在两种阶级的夹缝和断层里的异类,被人当做取乐对象,可笑又违和。


但现在的人又能比他好上多少呢?


年轻人没有挣来丰厚的钱财,却靠着各种借贷方式,过着貌似逍遥的小资生活,吃穿用度无一不精致,与人炫耀奢侈品,仿佛自己生活在富贵阶层。


只有一人独坐在夜深人静时,才会翻看自己的信用卡额度还有多少,花呗、白条有多少待还,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还能剩下几个零星数字,内心被焦虑和空虚笼罩。


白天来临时,他们依旧穿着体面,走进星巴克,悠悠点上一杯咖啡,就像孔乙己穿着长衫走进酒馆,就着“茴香豆”喝一碗体面的酒。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兜里一清二白,明天的酒钱还不知道在哪里。


生活就像那张照片,上半身理想,下半身现实,心在天上,脚在泥中。



02


钱财与志气

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偷么?


孔乙己因为偷书被酒馆里的人嘲笑时如此狡辩,脸上却不自觉涨红了,然后喃喃之乎者也,试图维持早已荡然无存的读书人的尊严。


孔乙己偷的不是金银财宝之类名贵物品,而是读书人最重视的书。


他虽穷,却还留了一点志气,并不贪钱财,只求个温饱酒钱。


穷却不贪钱财,现在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富贵的人希望更富贵,清贫的人希望翻身富贵。


为了利益打破原则与底线的人不在少数,只是不再以“偷”这样低级的方式,而以骗、以威逼、以利诱。


待人真的翻过道德和良心的藩篱时,怎么可能只拿书呢?


当然是什么贵重取什么,什么值钱拿什么,能拿多少拿多少,旁人的生死不问。


一边挣钱一边失去底线的人,未必比偷书的孔乙己高尚。


钱财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奴隶与主人,有志气的人不做钱财的奴隶,没志气的人跪倒在金钱脚下。




03


理想与能力

孔乙己也曾专注读书,一心想考个功名,但因为能力不足,他没能走上仕途。


好在写字好,却又好吃懒做,不能安稳抄书,没有收入,有一天混一天。


读书人的清高与基础的温饱绞杀在一起,温饱完胜,最后可怜的读书人抱着自己最后一点执拗死去。


如今的时代,在工作里浑浑噩噩又心怀不满的人何其多。


他们往往有高远的梦想,却偏偏能力有限,凭着不算突出的本事维生,但懒于下大功夫,一边维持着过日子,一边向往自己不可及的好生活。


无聊时想想自己大抵如此的一生,很不甘心,但这种不甘心片刻便被安逸懒散驱散,日子还是那么过。


实现不了的幻想没有价值和意义,沉迷于幻想是一种自毁。



04


良心与存在感

孔乙己被没文化的短工打趣嘲笑,却依旧想寻个读过书的知己。


年少的伙计会写茴字便足以让他欣然,一板一眼地教起来。


孩子们围着他,他便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茴香豆分给他们。


他虽被所有人看不起,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依旧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层次不同、频率不同的各色人等,时而遭受冷言冷语,时而被人无情嘲笑。


经历了太多类似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遭遇,我们学会了沉默,不肯多说半句。


有人需要帮助时,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还是舍出时间和精力尽量去做,换来的可能就是理所应当的“嗯”、“啊”,或者轻描淡写的感谢,下一次不肯再伸援手,得到的却是埋怨和奚落。


那时的我们,与教“茴”字、分茴香豆的孔乙己如出一辙。


善良被无视,热诚被辜负,是这社会最广袤的冷漠。



05


嘲讽与旁观

孔乙己是店里的“吉祥物”,永远好脾气地任人调侃,只要有他在,店里的气氛永远轻松愉快。


从掌柜到酒客到孩童,没有人不笑他,笑他潦倒又虚势、混沌又装模作样。


没人关心他如何走进困境,没人帮他找找出路,所有人都围观他,嘲笑他。


现在这个社会,成功时献花掌声蜂拥而至,失败时嘲讽指责此起彼伏。


隔岸观火人人在行,雪中送炭无人想做。


只有自己被围观、被挤兑、被嘲笑时,才冷不防想起酒馆里的孔乙己,才发现时代虽然变了,但社会没变,人心也没变。


今天你我都是旁观者,明天你我皆是戏中人。



06


价值与人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不管是久未现身,还是被打折了腿,或者死了,他欠的十九个钱比他本人更重要。


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错误足以遮住所有的贡献,生活里的一点不如意能掩盖过往的一切付出。


一个人做的好事、帮的忙不一定有人记着,但犯下的错、未还的亏欠一定被人记得一清二楚,被人碎念或记恨良久。


孔乙己式的“十九钱”将人压缩成待价而沽的商品,只要有一点欠缺,就难在别人的天平上过关。


人的价值是有现实标尺的,多十分不多,少一分不行。



孔乙己如同一面镜子,一半是荒唐,一半是存在,一面照着他自己,一面照着你我。

他的悲剧分成无数个小剧目,在每个人的小剧场中上演。


时代流转不息,但人性亘古不变。


我们嘲笑谁、怜悯谁、哀叹谁、铭记谁,即与谁相似,与谁共鸣,在成为谁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竟是中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