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一些群论上的笔记,可能持续更新。(教材:Basic Algebra I by NATHAN JACOBSON)
同态在群和幺半群上的定义类似于同构,事实上,同构是同态的一种。
如果 M M M和 M ′ M^\prime M′是幺半群,且 η \eta η是从 M M M到 M ′ M^\prime M′的映射,且满足两个条件:
1. η ( a b ) = η ( a ) η ( b ) , a , b ∈ M 1. \ \eta(ab)=\eta(a)\eta(b),\ \ \ \ \ a,b\in M 1. η(ab)=η(a)η(b), a,b∈M
2. η ( 1 ) = η ( 1 ′ ) 2. \ \eta(1)=\eta(1^\prime) 2. η(1)=η(1′)
那么称 η \eta η是一个同态映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群上 G G G到 G ′ G^\prime G′的映射,只需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即可是同态,因为第二个条件可以由第一个条件导出,因为 η ( 1 ) = η ( 1 2 ) = η ( 1 ) η ( 1 ) \eta(1)=\eta(1^2)=\eta(1)\eta(1) η(1)=η(12)=η(1)η(1),然后因为 η ( 1 ) \eta(1) η(1)是 G ′ G^\prime G′中的元素,一定存在逆元 η ( 1 ) − 1 \eta(1)^{-1} η(1)−1,于是有 η ( 1 ) − 1 η ( 1 ) = η ( 1 ) − 1 η ( 1 ) η ( 1 ) \eta(1)^{-1}\eta(1)=\eta(1)^{-1}\eta(1)\eta(1) η(1)−1η(1)=η(1)−1η(1)η(1),于是 1 ′ = η ( 1 ) 1^\prime = \eta(1) 1′=η(1)。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幺半群 M M M到 M ′ M^\prime M′上的映射,如果是满射,第二个条件同样是多余的,因为可以发现在满射条件下,满足条件一,那么 η ( 1 ) \eta(1) η(1)一定具有 M ′ M^\prime M′中单位元的性质。
根据 η \eta η是满射( surjective \text{surjective} surjective)、单射(或称为内射)( injective \text{injective} injective)或是双射 bijective \text{bijective} bijective,我们可以把同态对应分为:
满同态( epimorphism \text{epimorphism} epimorphism),单同态( monomorphism \text{monomorphism} monomorphism),同构(或双同态)( isomorphism \text{isomorphism} isomorphism)。
从 M M M到 M M M自己的映射如果满足同态,称为自同态( endomorphism \color{blue}{\text {endomorphism}} endomorphism),如果这个同态还是同构的话,称为自同构( automorphism \color{red}{\text{automorphism}} automorphism)。
对于两个在幺半群上从 M M M到 M ′ M^\prime M′的同态映射 η \eta η 和 ζ \zeta ζ,如果对于 M M M的生成元集合 S S S,有 ∀ s ∈ S , η ( s ) = ζ ( s ) \forall s\in S,\eta(s)=\zeta(s) ∀s∈S,η(s)=ζ(s),那么 η = ζ \eta = \zeta η=ζ。
证明思路比较简单,证明对 M M M上的每个元素 x x x都有 η ( x ) = ζ ( x ) \eta(x)=\zeta(x) η(x)=ζ(x)就行了。对于群的情况,同理可证。
一些容易证明的性质:同态具有传递性质。幺半群上的所有自同构组成一个对称群,称为Aut M,所有自同态组成一个自同态幺半群,称为End M。
二级批注:
任何一个映射都可以根据映射值对原值定义一个等价关系。而一个同态映射,对应的是一个同余的等价关系,也就对应了原群的一个正规子群: ker η \ker \eta kerη 是同态映射到 1 ′ 1^\prime 1′的所有原像的集合,也就是原群中的一个正规子群。这个子群的商群 ⟺ \iff ⟺等价类群。
根据 M M M到 M ′ M^\prime M′的同态 η \eta η,我们可以构建 M M M上的等价关系 E η E_\eta Eη( ∀ a , b ∈ M , ( a , b ) ∈ E η ⟺ η ( a ) = η ( b ) \forall a,b\in M,(a,b)\in E_\eta\iff \eta(a) = \eta (b) ∀a,b∈M,(a,b)∈Eη⟺η(a)=η(b)),容易证明这个关系是同余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商幺半群 M ˉ = M / E η \bar{M}=M/E_\eta Mˉ=M/Eη。于是我们又有了从 M M M到 M ˉ \bar M Mˉ的自然映射 ν : ∀ x ∈ M , ν ( x ) = x ˉ \nu:\ \forall x\in M, \nu(x)=\bar x ν: ∀x∈M,ν(x)=xˉ 。并且建立 M ˉ \bar M Mˉ到 M ′ M^\prime M′的映射 η ˉ : ∀ x ∈ M , x ˉ ∈ M ˉ , η ˉ ( x ˉ ) = η ( x ) \bar\eta : \forall x\in M ,\bar x \in \bar M , \bar \eta (\bar x) = \eta(x) ηˉ:∀x∈M,xˉ∈Mˉ,ηˉ(xˉ)=η(x) ,在这些映射中, ν \nu ν是满的。注意,在幺半群上, η ˉ \bar \eta ηˉ 不一定是单的。
理解上,我们可以看作, M ˉ \bar M Mˉ是 M M M根据 η \eta η这个同态映射搞出来的等价类的幺半群,同态映射到相同元素上的元素被归到一个类别中去了,就好像一种状态的整合压缩。
另外,我们定义 η \eta η的核 ( kernel ) (\text{kernel}) (kernel)为 η − 1 ( 1 ′ ) \eta^{-1}(1^\prime) η−1(1′),用 K K K或者 k e r η ker \ \eta ker η表示。可以理解为同态映射到 1 ′ 1^\prime 1′的元素的集合。
这个定理在群上,也是类推的。
如果 G , G ′ G,G^\prime G,G′是群, η \eta η是 G G G到 G ′ G^\prime G′的满同构,记 K = k e r η K=ker \ \eta K=ker η,那么 K K K是 G G G的正规子群,有自然映射 ν ( x ) = x K = K x , x ∈ G \nu(x)=xK=Kx,\ \ x\in G ν(x)=xK=Kx, x∈G,那么有同构映射 η ˉ : η ˉ ( x K ) = η ( x ) \bar \eta : \ \ \bar\eta (xK) = \eta (x) ηˉ: ηˉ(xK)=η(x)。
可以证明,在群上的时候,有着更好的性质,如果 η \eta η 是满的,则 η ˉ \bar \eta ηˉ 一定是双射。
书中的三角形:对于满同态, G / ker η G/\ker \eta G/kerη到$G^\prime $形成自然而然的同构。
第一同构定定理:
K K K是群 G G G的正规子群, H H H是包含 K K K的群并且 H H H是 G G G的子群,那么有 H ˉ = H / K \bar H=H/K Hˉ=H/K是 G ˉ = G / K \bar G=G/K Gˉ=G/K的子群。并且在给定 G , K G,K G,K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这样的 H H H,可以建立映射 H → H ˉ H\to \bar H H→Hˉ,这是一个双射。
并且有: H H H是 G G G的正规子群 ⟺ \iff ⟺ H ˉ \bar H Hˉ是 G ˉ \bar G Gˉ的正规子群。
并且 G / H G/H G/H同构于 G ˉ / H ˉ = G / K H / K \bar G /\bar H=\frac{G/K}{H/K} Gˉ/Hˉ=H/KG/K
这样一个定理,直白来说,就是:正规子群 K ⊴ G K\trianglelefteq G K⊴G,考虑这样的每一个 H H H: K ⊴ H ≤ G K\trianglelefteq H\le G K⊴H≤G, H H H和 H / K H/K H/K建立映射,那么当 H ⊴ G H \trianglelefteq G H⊴G的时候, G / H G/H G/H同构于 G ˉ / H ˉ = G / K H / K \bar G /\bar H=\frac{G/K}{H/K} Gˉ/Hˉ=H/KG/K。
证明思路:
先证明 H ˉ ≤ G ˉ \bar H \le \bar G Hˉ≤Gˉ:首先 ∀ h ˉ ∈ H ˉ \forall \bar h \in \bar H ∀hˉ∈Hˉ有 h ˉ = h K \bar h = hK hˉ=hK,根据商群的运算规则 ( a K ) ( b K ) = a b K (aK)(bK)=abK (aK)(bK)=abK,可以很容易的根据子群的定义去证明。 H → H ˉ H\to \bar H H→Hˉ的双射证明,先证单,再证满。正规子群的等价性易证,下面考虑同构的证明:
G / H G/H G/H中的元素形如 a H aH aH,我们自然而然把它映射到 G ˉ / H ˉ \bar G/\bar H Gˉ/Hˉ中的 a ˉ H ˉ = ( a K ) ( H K ) = ( a K ) ( H ) \bar a\bar H=(aK)(HK)=(aK)(H) aˉHˉ=(aK)(HK)=(aK)(H)。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证明 a H → a ˉ H ˉ aH \to \bar a \bar H aH→aˉHˉ是双射。我们考虑一个同态 η : ∀ g ∈ G , η ( g ) = g ˉ H ˉ \eta :\forall g\in G,\eta(g)= \bar g \bar H η:∀g∈G,η(g)=gˉHˉ,这显然是一个满同态,而且这个同态的 ker η = H ˉ = H K = H \ker \eta = \bar H =HK=H kerη=Hˉ=HK=H,所以根据同态基本定理, g H → g ˉ H ˉ gH \to \bar g \bar H gH→gˉHˉ是一个同构。
第二同构定理:
K K K是群 G G G的正规子群, H H H是 G G G的子群,那么有 H K HK HK是G的子群(另外,显然有 H K HK HK是包含 K K K的)。
并且 H ∩ K H\cap K H∩K是 H H H的正规子群。
并且映射: h K → h ( K ∩ H ) , h ∈ H hK\to h(K\cap H),\ h\in H hK→h(K∩H), h∈H是从 H K / K HK/K HK/K到 H / ( K ∩ H ) H/(K\cap H) H/(K∩H)的同构。
证明思路:
先证明 H K ≤ G HK \le G HK≤G:也就是证明 h k , k ∈ K , h ∈ H hk,k\in K,h\in H hk,k∈K,h∈H的运算满足子群的性质,封闭且存在逆元,利用 K K K正规子群的性质,就能很容易证明。(书上有个很精妙的封闭性证明,先利用 K K K的正规证明 H K = K H HK=KH HK=KH,然后说明 ( H K ) 2 = H K H K = H H K K = H K (HK)^2=HKHK=HHKK=HK (HK)2=HKHK=HHKK=HK)
再证明 H ∩ K H\cap K H∩K是 H H H的正规子群:我们知道一个群同态的 ker \ker ker 是原群的一个正规子群。因此考虑从 H H H到 H K / K HK/K HK/K的一个同态 η ( h ) = h k K = h K \eta(h) = hkK =hK η(h)=hkK=hK ,分析 ker η \ker \eta kerη , ∀ h ∈ ker η , 满 足 h k K = K \forall h\in \ker \eta,满足hkK=K ∀h∈kerη,满足hkK=K,所以 h K = K , h ∈ K hK=K,h\in K hK=K,h∈K ,而 h ∈ H h\in H h∈H,所以 h ∈ H ∩ K h\in H \cap K h∈H∩K ,反之同理,易证 ker η = H ∩ K \ker \eta = H\cap K kerη=H∩K 。那么自然 H ∩ K H\cap K H∩K 是 H H H 的正规子群。
上面这个同态的定义非常好,因为根据同态基本定理,我们由 η \eta η 是满的可以直接得到 H / ( H ∩ K ) H/(H\cap K) H/(H∩K) 到 H K / K HK/K HK/K 存在双射。
群 G G G在集合 S S S上的作用, ∀ g ∈ G \forall g\in G ∀g∈G 都有 g → f g \to f g→f , f ∈ Sys S f \in \text{Sys}\ S f∈Sys S 。也就是把群元素映射到了集合 S S S 的置换群上,并且这个映射是同态,且有群单位元映射到单位置换上。作用通常用上述的映射表示,用 T T T表示。
忠实的作用: 如果 G G G 上不同的元素对应的置换也不同,则是忠实的作用,换句话说,能映射到单位置换的 g ∈ G g\in G g∈G 仅有单位元 g = 1 ∈ G g=1\in G g=1∈G 。
群 G G G 分别到集合 S S S 和 S ′ S^\prime S′ 上的两个作用 T T T 和 T ′ T^\prime T′等价,当且仅当
∃ 双 射 α : S → S ′ , ∀ g ∈ G , ∀ x ∈ S , 有 T ′ ( g ) ( α ( x ) ) = α ( T ( g ) ( x ) ) \exist 双射\alpha:S\to S^\prime, \ \forall g\in G,\ \forall x \in S,\ 有 \ T^\prime(g)(\alpha(x)) = \alpha(T(g)(x)) ∃双射α:S→S′, ∀g∈G, ∀x∈S, 有 T′(g)(α(x))=α(T(g)(x))
也就是说,从 S S S 里的元素出发,先射到 S ′ S^\prime S′ 再作用 T ′ T^\prime T′ ,和先作用 T T T 再映射到 S ′ S^\prime S′ 结果一致。
也可以写作: T ′ ( g ) ⋅ α = α ⋅ T ( g ) T^\prime (g)\cdot \alpha = \alpha \cdot T(g) T′(g)⋅α=α⋅T(g)
在表达时,通常为了简便,群元素 g g g 对集合某个元素 x x x 的作用结果直接用 g ⋅ x g\cdot x g⋅x 表示,实际上完整表达应该是 T ( g ) ( x ) T(g)(x) T(g)(x)
集合 G x Gx Gx 表示的是 { g ⋅ x ∣ g ∈ G } \{g\cdot x|g\in G\} {g⋅x∣g∈G} ,也就是 G G G 作用下 x ( ∈ S ) x(\in S) x(∈S) 所在的轨道。轨道中的元素在 G G G 的作用下都得到这个轨道,利用群的性质,这是易证的。
可迁的作用: 如果 G G G 对 S S S 的作用,只有一个轨道,那么称这是可迁的作用。
稳定化子的定义是基于 S S S 中的某一特定元素来说的。
∀ x ∈ S , stab x = { g ∣ g ∈ G , g ⋅ x = x } \forall x\in S,\ \text{stab} \ x = \{g\ |\ g\in G \ ,\ g\cdot x = x \} ∀x∈S, stab x={g ∣ g∈G , g⋅x=x}
稳定化子一定是 G G G 的一个子群。
定理: 取 x ∈ S x\in S x∈S ,令 H = stab x H = \text{stab} \ x H=stab x ,那么 G G G 在 S S S 上的作用等价于 G G G 在 G / H G/H G/H 上的左乘作用。
要证明这个,首先想到构建 G / H G/H G/H 到 S S S 的双射 α : α ( g H ) = g H ⋅ x = g ⋅ x \alpha: \alpha (gH) = gH \cdot x =g \cdot x α:α(gH)=gH⋅x=g⋅x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 G / H G/H G/H 上每一个陪集的所有元素作用在 x x x 上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现在利用 α \alpha α 来证明同构,
即证:
∀ g ∈ G , ∀ k H ∈ G / H , α ( g ⋅ k H ) = g ⋅ α ( k H ) \forall g\in G,\ \forall kH\in G/H,\ \alpha (g\cdot kH) = g\cdot \alpha(kH) ∀g∈G, ∀kH∈G/H, α(g⋅kH)=g⋅α(kH)
显然:
α ( g ⋅ k H ) = α ( ( g k ) H ) = ( g k ) ⋅ x = g ⋅ k ⋅ x = g ⋅ α ( k H ) \alpha (g\cdot kH) = \alpha ((gk)H) = (gk) \cdot x = g\cdot k\cdot x =g\cdot \alpha(kH) α(g⋅kH)=α((gk)H)=(gk)⋅x=g⋅k⋅x=g⋅α(kH)
得证。
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当作用可迁的时候,上面的 α \alpha α 是满射,而 G / H G/H G/H 上的每个陪集 g H gH gH 映射到 S S S 上的一个元素 g ⋅ x g \cdot x g⋅x。所以 S S S 上的元素个数和陪集个数相等,于是得到 ∣ S ∣ = ∣ G ∣ ∣ stab x ∣ |S| = \frac{|G|}{|\text{stab} \ x|} ∣S∣=∣stab x∣∣G∣ 。 这一结论通常用来研究集合 S S S 计数的相关问题。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同轨道上的 x , y x,y x,y ,他们的稳定化子同基,事实上他们之间可以构建映射,若 y = g ⋅ x y = g\cdot x y=g⋅x , 那么 stab y = g ⋅ stab x ⋅ g − 1 \text{stab}\ y = g \cdot \text{stab}\ x \cdot g^{-1} stab y=g⋅stab x⋅g−1。
那么当 G G G 在 S S S 上的作用不可迁的时候,我们把 S S S 划分成多个轨道, G G G 在每个轨道上的作用是可迁的,我们得到了更加一般化的性质:
∣ S ∣ = ∑ i ∣ O i ∣ = ∑ i [ G : stab x i ] |S| =\sum\limits_{i}^{}|O_i|= \sum\limits_{i}^{}[G:\text{stab}\ x_i] ∣S∣=i∑∣Oi∣=i∑[G:stab xi]
这个结论中 S S S 只是一个集合,进一步当 S S S 就是群 G G G 本身的时候,并且把作用定义为共轭作用 ( g ⋅ x = g x g − 1 ) (g \cdot x=gxg^{-1} ) (g⋅x=gxg−1)。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更好的性质。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在共轭作用下, ∀ x ∈ G \forall x\in G ∀x∈G , stab x = c ( x ) \text{stab}\ x =c(x) stab x=c(x) ,其中 c ( x ) c(x) c(x) 表示的是在 G G G 中 x x x 的中心化子,也就是 { g ∣ g ∈ G , g x = x g } \{g\ |\ g\in G \ , \ gx=xg\} {g ∣ g∈G , gx=xg} 。
那么直接迁移上面的性质,得到群的元素个数定理:
∣ G ∣ = ∑ i ∣ O i ∣ = ∑ i [ G : c ( x i ) ] |G| =\sum\limits_{i}^{}|O_i|= \sum\limits_{i}^{}[G:c(x_i)] ∣G∣=i∑∣Oi∣=i∑[G:c(xi)]
进一步我们知道群 G G G 的中心 C C C 具有性质: ∀ x ∈ C , ∀ g ∈ G , g x g − 1 = x \forall x\in C, \forall g\in G,gxg^{-1}=x ∀x∈C,∀g∈G,gxg−1=x ,也就是说 c ( x ) = G c(x)=G c(x)=G , C C C 上的每个元素独自处于 G G G 自己共轭作用的一个轨道上, [ G : c ( x ) ] = 1 [G:c(x)]=1 [G:c(x)]=1,不妨把它们单独列出来,得到:
∣ G ∣ = ∣ C ∣ + ∑ i [ G : c ( y i ) ] , ( c ( y i ) ≠ G ) |G| = |C| + \sum\limits_{i}^{}[G:c(y_i)] ,\ \ \ (c(y_i) \ne G) ∣G∣=∣C∣+i∑[G:c(yi)], (c(yi)=G)
这个式子在群元素计数、讨论子群等问题上非常有用。
TODO: 本原作用的相关内容
对于循环群 G G G 我们知道, 对任何一个 ∣ G ∣ |G| ∣G∣ 的因子 k k k ,都存在 G G G 的子群 H H H,满足 ∣ H ∣ = k |H|=k ∣H∣=k。
但是对于一般群并没有这个结论,其中一个经典反例就是交错群 A 4 A_4 A4 , ∣ A 4 ∣ = 12 |A_4|=12 ∣A4∣=12 但是没有 6 6 6 阶子群。
那么对于一般群来说,哪些阶的子群是一定存在的呢?这就和 Sylow \text {Sylow} Sylow 定理有关了。
在此之前我们先证明一个 Cauthy \text {Cauthy} Cauthy 定理。
在阿贝尔有限群 G G G 中,如果质数 p p p 是 ∣ G ∣ |G| ∣G∣ 的因子,那么一定存在 a ∈ G , ∣ < a > ∣ = p a\in G, \ |{\small <}a{\small >}|=p a∈G, ∣<a>∣=p
换句话说,就是有限阿贝尔群对每一个质因子都包含至少一个循环子群,其阶数等于这个质因子。
证明:
采用数学归纳法,对 ∣ G ∣ |G| ∣G∣ 从小到大归纳。
考虑取 a ≠ 1 , a ∈ G a\ne 1,a\in G a=1,a∈G,那么一定有 ∣ < a > ∣ > 1 |{\small <}a{\small >}| > 1 ∣<a>∣>1,且是 ∣ G ∣ |G| ∣G∣ 的因子。
如果 p p p 整除 ∣ < a > ∣ |{\small <}a{\small >}| ∣<a>∣ 的话,令 ∣ < a > ∣ = s = r p |{\small <}a{\small >}|=s=rp ∣<a>∣=s=rp ,那么 a r p = 1 a^{rp}=1 arp=1, ( a r ) p = 1 (a^r)^p =1 (ar)p=1,那么 < a r > {\small <}a^r{\small >} <ar> 就是 p p p 阶循环群。
如果 p p p 不整除 ∣ < a > ∣ |{\small <}a{\small >}| ∣<a>∣ 的话,因为 G G G 是阿贝尔群,因此 < a > {\small <}a{\small >} <a> 是 G G G 的正规子群。考虑商群 G / < a > G/{\small <}a{\small >} G/<a> ,因为这个商群的阶数小于 ∣ G ∣ |G| ∣G∣ 且也是被 p p p 整除的,由归纳假设,存在 b < a > ∈ G / < a > b{\small <}a{\small >} \in G/{\small <}a{\small >} b<a>∈G/<a> , b < a > b{\small <}a{\small >} b<a> 的阶是 p p p ,也就是说 ∃ b ∈ G \exist b\in G ∃b∈G , b p < a > = < a > b^p {\small <}a{\small >} = {\small <}a{\small >} bp<a>=<a>,注意,这并不意味着 b p = 1 b^p =1 bp=1 ,这只能说明 b p ∈ < a > b^p \in {\small <}a{\small >} bp∈<a> ,然而这足以说明 ∃ r ∈ Z , b r p = 1 \exist r \in \Z ,b^{rp} = 1 ∃r∈Z,brp=1 ,所以我们有 < b r > {\small <}b^r{\small >} <br> 是 p p p 阶循环群。
证毕。
补充一些显然的性质:
- 质数阶的群一定是循环群。
- 阿贝尔单群 ⟺ \iff ⟺ 质数阶群。(单群的定义是没有非平凡正规子群的群)
假设 ∣ G ∣ |G| ∣G∣有限,且质数 p p p 满足 p k ( k ≥ 0 ) p^k(k\ge 0) pk(k≥0) 是 ∣ G ∣ |G| ∣G∣ 的因子,那么存在群 H ≤ G H \leq G H≤G 且 ∣ H ∣ = p k |H| = p^k ∣H∣=pk。
还是用归纳法,对 ∣ G ∣ |G| ∣G∣ 从小到大做归纳。
考虑 G G G 到自己的共轭作用,我们知道:
∣ G ∣ = ∣ C ∣ + ∑ i [ G : c ( y i ) ] , ( c ( y i ) ≠ G ) |G| = |C| + \sum\limits_{i}^{}[G:c(y_i)] ,\ \ \ (c(y_i) \ne G) ∣G∣=∣C∣+i∑[G:c(yi)], (c(yi)=G)
当 ∣ C ∣ |C| ∣C∣ 不是 p p p 的倍数的时候,必然存在 j j j ,使得 [ G : c ( y j ) ] = ∣ G ∣ ∣ c ( y j ) ∣ [G:c(y_j)]=\frac{|G|}{|c(y_j)|} [G:c(yj)]=∣c(yj)∣∣G∣也不是 p p p 的倍数。那么 ∣ c ( y j ) ∣ |c(y_j)| ∣c(yj)∣ 就一定是 p k p^k pk 的倍数,而且因为 c ( y j ) ≠ G c(y_j)\ne G c(yj)=G ,有 c ( y j ) ≤ G c(y_j) \le G c(yj)≤G ,那么根据归纳假设,存在 H ≤ c ( y j ) ≤ G H\le c(y_j) \le G H≤c(yj)≤G ,满足 ∣ H ∣ = p k |H| = p^k ∣H∣=pk。
当 ∣ C ∣ |C| ∣C∣ 是 p p p 的倍数的时候,因为 C C C 本身是一个有限阿贝尔群,因此根据 Cauchy \text{Cauchy} Cauchy 定理, ∃ c ∈ C \exist c\in C ∃c∈C, ∣ < c > ∣ = p |{\small <}c{\small >}|=p ∣<c>∣=p,而且显然 < c > {\small <}c{\small >} <c> 是 G G G 的一个正规子群。考虑 G / < c > G/{\small <}c{\small >} G/<c> ,这个商群的阶小于 ∣ G ∣ |G| ∣G∣ 能被 p k − 1 p^{k-1} pk−1 整除,由归纳假设,存在一个子群 K ≤ G / < c > K \leq G/{\small <}c{\small >} K≤G/<c> , ∣ K ∣ = p k − 1 |K|=p^{k-1} ∣K∣=pk−1。由同构第一基本定理我们知道,因为 < c > {\small <}c{\small >} <c> 正规, G / < c > G/{\small <}c{\small >} G/<c> 中的子群和包含 < c > {\small <}c{\small >} <c> 的 G G G 的子群形成双射,也就是说 ∃ H , < c > ⊴ H ≤ G \exist H, \ {\small <}c{\small >} \trianglelefteq H \leq G ∃H, <c>⊴H≤G ,满足 K = H / < c > K = H/{\small <}c{\small >} K=H/<c>,那么 ∣ H ∣ = ∣ K ∣ ∣ < c > ∣ = p k |H| = |K||{\small <}c{\small >}|=p^k ∣H∣=∣K∣∣<c>∣=pk 。
证毕。
由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定义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的概念,那就是 G G G 的 p k p^k pk 阶子群, k k k 是 ∣ G ∣ |G| ∣G∣ 的质因数分解中质数 p p p 的幂次。
考虑群 G G G 对其子群集合的共轭作用。 ∀ g ∈ G , ∀ H ≤ G , g ⋅ H = g H g − 1 \forall g\in G ,\forall H \le G,\ \ g\cdot H = gHg^{-1} ∀g∈G,∀H≤G, g⋅H=gHg−1。显然, g H g − 1 gHg^{-1} gHg−1 也是 G G G 的一个子群。
在这样的作用之下有哪些值得探讨的东西呢?考虑某个 H H H 的稳定化子:
stab H = { g ∣ g H g − 1 = H } = { g ∣ g H = H g } \text{stab} \ H = \{g\ | \ gHg^{-1} = H\}=\{g\ | \ gH = Hg\} stab H={g ∣ gHg−1=H}={g ∣ gH=Hg}
我们把 stab H \text{stab} \ H stab H 称为 N ( H ) N(H) N(H) ,即 H H H 的正规化子,有 H ⊴ N ( H ) ≤ G H\trianglelefteq N(H) \leq G H⊴N(H)≤G ,并且在 G G G的所有子群中, N ( H ) N(H) N(H) 是以 H H H 为正规子群的一个最大群。
P P P 是群 G G G 的一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如果 H ≤ N ( P ) H \le N(P) H≤N(P) ,且 ∣ H ∣ = p j |H|=p^j ∣H∣=pj 那么必有 H ≤ P H \le P H≤P。
这个引理在后面非常重要。这个引理说明了在 N ( P ) N(P) N(P) 之内所有的 p p p 的幂次阶的子群都被 P P P 包含了,事实上,也就说明了在 N ( P ) N(P) N(P) 之内,有且仅有一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
证明:
因为 P P P 是 N ( P ) N(P) N(P) 的一个正规子群, H H H 是 N ( P ) N(P) N(P) 的一个子群,那么利用同构第二定理,可以知道:
H P / P ≅ H / ( H ∩ P ) HP/P \cong H/(H \cap P) HP/P≅H/(H∩P)
也就是说,商群 H P / P HP/P HP/P 的阶等于商群 H / ( H ∩ P ) H/(H\cap P) H/(H∩P) 的阶, 因为 ∣ H ∣ = p j |H| = p^j ∣H∣=pj ,所以后者的阶必然也是 p p p 的一个整数幂次,不妨令 ∣ H / ( H ∩ P ) ∣ = p i |H/(H\cap P)| = p^i ∣H/(H∩P)∣=pi,那么也就有 ∣ H P / P ∣ = ∣ H P ∣ ∣ P ∣ = p i |HP/P|=\frac{|HP|}{|P|}=p^i ∣HP/P∣=∣P∣∣HP∣=pi 。
那么就有 ∣ H P ∣ = p i ∣ P ∣ |HP|=p^i |P| ∣HP∣=pi∣P∣,因为 P P P 是 G G G 的一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不可能存在某个子群的阶的 p p p 的幂次超过 P P P 的。所以 i = 0 i=0 i=0,所以 H P = P HP = P HP=P , H ≤ P H\le P H≤P。
证毕。
(1)有限群的任何两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是共轭的,也就是说, ∀ P 1 , P 2 \forall P_1, P_2 ∀P1,P2 是 G G G 的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那么 ∃ a ∈ G , P 2 = a P 1 a − 1 \exist a\in G, \ P_2 =aP_1 a^{-1} ∃a∈G, P2=aP1a−1。
(2) P P P 是 G G G 的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 G G G 的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的个数是 [ G : P ] [G:P] [G:P] 的因子,且该个数 ≡ 1 ( m o d p ) \equiv 1 \pmod p ≡1(modp) 。
(3) G G G 的任何一个 p j p^j pj 阶的子群都被包含在 G G G 的一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中。
证明:
首先我们考虑所有的 G G G 的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组成的集合 Π \Pi Π ,考虑 G G G 在 Π \Pi Π 上的共轭作用,容易知道这是一个作用因为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共轭之后得到的子群的阶还是 p m p^m pm 。
现在我们考虑该作用下的任意一个轨道 Σ \Sigma Σ ,并且考虑该轨道中的任意一个 Sylow p- \text{Sylow p-} Sylow p-子群 P P P (也就是说,这个轨道可以看作 Σ = G ⋅ P \Sigma=G\cdot P Σ=G⋅P )。
然后,把这个轨道 Σ \Sigma Σ 看成一个集合,让群 P P P 作用在 Σ \Sigma Σ 上(书上把这个叫做把 G G G 在 Σ \Sigma Σ 上的作用 限制在群 P P P 上),考虑这个作用下的轨道。我们称这些轨道为 P − P- P−轨道 。
接着,我们说明所有的 P − P- P−轨道 中有且仅有一个基数为 1 1 1 的轨道,而且这个轨道里的唯一元素就是 P P P 。 显然, P P P 对自己的共轭作用之后仅能得到 P P P ,因此轨道 { P } \{P\} {P} 的存在性得证。然后证明唯一性,假设存在 P ′ ∈ Σ P^\prime \in \Sigma P′∈Σ ,且在 P P P 的作用下 P ′ P^\prime P′ 自己形成一个轨道。那么有 P ⋅ P ′ = P P \cdot P^\prime = P P⋅P′=P ,即 ∀ a ∈ P , a P ′ a − 1 = P ′ \forall a\in P,\ aP^\prime a^{-1} = P^\prime ∀a∈P, aP′a−1=P′,有 a ∈ N ( P ′ ) a\in N(P^\prime) a∈N(P′)(注意,这里以及之后的 N ( P ′ ) N(P^\prime) N(P′) 均表示子群在 G G G 作用下的的正规化子),所以有 P ≤ N ( P ′ ) P \le N(P^\prime) P≤N(P′) ,由上面的引理知道,这说明 P = P ′ P=P^\prime P=P′,于是唯一性得证。
利用这个性质,我们反观我们考虑的这个 Σ \Sigma Σ 在计数方面的性质:
由群在轨道上可迁作用的性质可以知道, P P P 作用在集合 Σ \Sigma Σ 上,得到的所有轨道,这些轨道的基都是 p p p 的整数次幂( ∣ O i ∣ = ∣ P ∣ ∣ stab x i ∣ |O_i| = \frac{|P|}{|\text {stab}\ x_i|} ∣Oi∣=∣stab xi∣∣P∣)。而又只有一个轨道的基是 1 1 1 ,所以说, ∣ Σ ∣ ≡ 1 ( m o d p ) |\Sigma| \equiv 1 \pmod p ∣Σ∣≡1(modp)。
接下来我们说明, G G G 作用在 Π \Pi Π 上有且仅有一个轨道,也就是说 Σ = Π \Sigma= \Pi Σ=Π。
假设不止一个轨道,我们先取一个轨道 Σ \Sigma Σ ,然后取 P ∈ Π , P ∉ Σ P\in \Pi ,\ P\notin \Sigma P∈Π, P∈/Σ,然后把 Σ \Sigma Σ 看成一个集合,考虑群 P P P 作用在 Σ \Sigma Σ 上形成的这些 P − P- P−轨道 。可以与上面同理说明,这种情况下的 P − P- P−轨道中没有基为 1 1 1 的了,因为如果有,我们可以说明这个轨道中的元素等于 P P P ,但是 P ∉ Σ P\notin \Sigma P∈/Σ ,产生矛盾。 既然没有基为 1 1 1 的轨道 ,其余轨道的基又都是 p p p 的正整数次幂,那么可以得出 ∣ Σ ∣ ≡ 0 ( m o d p ) |\Sigma| \equiv 0 \pmod p ∣Σ∣≡0(modp) ,这与上面那个已经得证的性质矛盾。
因此, G G G 对 Π \Pi Π 作用后,只有一个轨道。
好了,根据上面已经证明出的性质,我们可以快速证明Sylow第二定理了:
先证(1)
因为 G G G 对 Π \Pi Π 的共轭作用只有一个轨道,因此 ∀ P 1 , P 2 ∈ Π , G ⋅ P 1 = G ⋅ P 2 \forall P_1, P_2\in \Pi,\ G\cdot P_1 = G\cdot P_2 ∀P1,P2∈Π, G⋅P1=G⋅P2 ,那么 ∃ a ∈ G , P 2 = a ⋅ P 1 = a P 1 a − 1 \exist a\in G, \ P_2 =a\cdot P_1 =aP_1 a^{-1} ∃a∈G, P2=a⋅P1=aP1a−1。
再证(2)
因为 G G G 对 Π \Pi Π 的共轭作用只有一个轨道,所以 ∣ Π ∣ = [ G : N ( P ) ] |\Pi| = [G:N(P)] ∣Π∣=[G:N(P)],而:
[ G : N ( P ) ] [ N ( P ) : P ] = [ G : P ] [G:N(P)][N(P):P]=[G:P] [G:N(P)][N(P):P]=[G:P]
所以, ∣ Π ∣ |\Pi| ∣Π∣ 是 [ G : P ] [G:P] [G:P] 的因子。
最后证(3)
对任意一个 H ≤ G , ∣ H ∣ = p k H \le G,\ |H| = p^k H≤G, ∣H∣=pk ,考虑 H H H 对 Π \Pi Π 的作用,显然得到的这些 H − H- H−轨道们的基都是 p p p 的整数次幂。而我们又知道 ∣ Π ∣ ≡ 1 ( m o d p ) |\Pi| \equiv 1\pmod p ∣Π∣≡1(modp),所以必然有单元素轨道 { P } \{P\} {P},因为 H ⋅ P = P H\cdot P =P H⋅P=P,所以 H ∈ N ( P ) H \in N(P) H∈N(P) ,所以根据上面预先证明的引理有 H ≤ P H\le P H≤P,证毕。
一点感想:
群的作用从广义的定义来说比较简单,但当它落在几个实际意义上之后衍生出了很多性质。
考虑群到自己元素的共轭作用,这时稳定化子变成了中心化子。
考虑群到子群的共轭作用,这时稳定化子变成了正规化子。再结合同构基本定理,能够证出Sylow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