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

单位施工,村子里的好着人来此打工。地道的庄稼人,能做的只是一些最简单的体力活,看到他们总能想起我的父母。

下午两位应该叫阿姨的农村妇女在做着简单的刷漆工作。她们干活的地点就在我们旁边,问她们一天多少工钱,又简单的聊了几句。其实到处的打工者,若是没有一门手艺,收入是差不多的。

这几日,父亲在给村幼儿园搞建设的工程队打工,干的是拉沙子和水泥的体力活。可是即便如此,依旧感觉满足,每天收班都能得到一张红票子,这是忙碌的所有意义。

卖体力挣生活的人,每一天都过得艰辛。前几日母亲在旁人家的农场打工,做的是传花粉的活。每天工作的十个小时里,有六个小时处在一天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内。降暑的唯一方法,是大家凑钱买冰棍,一块钱一根,是水加了些味道冻成冰的那种冰棍。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很乐意去挣这份钱。母亲表现出的乐意里,虽然有每天拿到钱的那份满足感,可更多的其实还是接受生活给予的重负却依旧努力前行的坚强心态。

在我从小生活的村庄,绝大多数人是靠着种地来讨生活的。在绝大多数之外,还是有那么几个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男人有份工作,女人在家种地,生活水平明显比仅仅靠着种田挣生活的人家过得富足。在农村,这样的人家也意味着有文化的家庭,会被村里人高看一眼。我羡慕过这样的家庭,如今依旧羡慕。

如今,随着父母逐渐老去,养老成了一件不得不考虑的事。在父母生活的圈子里,那些男人有工作女人种地的半工半农家庭,如今已经全搬进了城里。一个人的工资足够一家人生活。可是属于绝大多数的农户,养老依旧要靠自己靠儿女。

其实,如果差距仅仅是那些半工半农的人家老有所依,倒也可以接受,可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如此家庭长大的孩子,明显比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出息。就拿我们村里来说,有两户人家都是半工半农,这两家的孩子,都是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十年前,农村孩子考大学是凤毛麟角的。

如今,村里人已经开始陆续走出农村在外打工,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往后的日子,必然越来越艰难,即便如今他们的孩子,也开始走向社会,可是他们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养儿防老?相反他们还是需要不断的给孩子输血,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这些只读了大专或者花钱读了三本的孩子,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也许在父辈这里,跟那些半工半农的家庭相比,差距还很微小,可是在子女这一辈,差距已经很大。不难想象,再往后走,下一代或者下下代,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伟大的家族都是一辈一辈积累出来的。虽然起点低并不会绝对的决定终点,可是那个想要奋起直追的人,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倍的努力才行。

生活,终究是要一步一步往下走的。那些在外打工的叔叔婶婶,依旧辛苦的拼着一把劲在挣钱,即便他们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可是他们不清楚,最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于思维。打工者跟职员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职员跟领导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不一样的家庭给孩子的思维不一样,思想决定未来,家庭的不同,带给孩子的差距并不是一顿美食,而且一种生活的思维,一种人生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