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80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我們學習知道這一點的話,就知道從何處用力,怎麼樣學,萬物皆備於我,孟子一句話:“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我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我不能感受到這種一體性的時候,是因為我的私心,是因為我的私慾,我把私慾去掉,就是內在的誠實,內在的誠,我有這個誠,就能感天地萬物,能感天地萬物,就能知道任何事物的理所在,就能知道遇到任何事該怎麼處理合義,事物的理一看就能通。

和科學不一樣,科學要鑽進去,用精密的儀器去探究它內部的這元素那元素。我們不用,儒家的文化不是這樣的理念,以我的心直接感知它,它的性質、特點各個方面,認識重要就靠這個,感知之後就能知它能不能治人的病,治人哪方面的病。現在知道學習該怎麼用力,不是學知識,學經典體會聖人之心,當你體會聖人之心的時候,我們的私心一點一點在我們心中體現出來,平時我們感受不到,平時這樣做不知道這是私心,這是私慾。我是有這樣的經驗,看著這一章書,無關的以前做的事是錯的,哪一個念頭是錯的,無關的就能體會到,不一定這一章書說的就是人心的這一方面,不一定,可能聖人的話在那個方面,我就感受到和它沒有關的另外一個念頭是錯的,回想一下,以前哪一個事我沒做好,是因為哪一個念頭出了問題,那是私心,這樣就是反身而誠。為什麼是反身?復性嘛,就是一個回歸的過程,本來我們的人性就是本善的,因為有私欲,偏了走遠了,再復回來,回歸,這就是反。能這樣用力,“而自不能已矣”,你這樣用力的時候,這樣來學的時候,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心中的樂,心中的喜悅就起來了,就生起了。你看先儒讀書,我自己也有體會,看著之後,思透這個理,心中咯咯咯就笑起來了,先儒讀書,常常讀到,體會到近處,手舞足蹈,不知道就,《詩經》上講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停也停不下,就願意學,不覺得學習太累。所以現在同學們是入門,才開始入這個雅言系統,慢慢地體會,我說就這樣體會進去,很多同學兩三年之後,學習的樂趣就會生起,按照《學記》上講的,有樂趣慢慢地就有那種親師的傾向,這個時候,算是入了道,入門了。耐下心來。

“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這個字的音念默,以自己的心去深深地體會,慢慢地感受到它合乎我們自己的心意,第一章的第一句就這樣來體會。這後邊,“仁者之所以為仁,道之所以為道”往後,是朱子對這一章概括性的說法,我們通過學這一章,有什麼意義,知道如何學習,知道學習用力之處,所以還是堅守為己之學,不要走辭章之學的路。在這一句裏面有幾個方面要再強調一下:一個是這一句我稱為儒家教育的原理,這是最高的理。為什麼用這樣的教育?簡單說,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萬物皆備於我是一體的,一體之下,多和諧啊!不一體的時候,是我們私心、私慾增長造成的,學習就是去掉這個私欲,人就能感受別人,就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就能感知別人,感知萬物,感知天下的理。感知又順著這樣去行,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目的,那所行的無不合乎道義,合乎道義就是合乎人性,合乎人性就是合乎天理,那與天地萬物也就和諧了,包括鬼神。我們不能說沒有神,沒有神的話,你說獸沒有神意,那為什麼“刳胎殺夭,麒麟不至郊”?它會像人這樣思維嗎?它不是這樣思維的,直接與神感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要感受的:聖人給我們修的這個道,就是我們理解的禮樂刑政,以禮樂為主,以教化為主,像五倫八德這些都是聖人給我們修的道,給人修這個道,聖人的用意不僅是要人與人的和諧,而且要人與萬物的和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