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整合自己的碎片式生活

今日难得的没有过多杂事缠身,难得的用了两个小时读书学习,也难得的有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谈心。和Y的谈天中,在他提供给我的各种信息中,我逐渐找到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生Y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带给我的一种刺激使然,在想到这个观点后,第一时间把它分享给了Y。在一个月前,我与Y有过第一次交流。这一次的再次深入交流,我询问他这一个月来的变化和长进有哪些?谈话就从这里开始。

Y告诉我,他坚持每日开始读英语,每日玩手机的时间减短了很多,还有就是每晚会利用一段时间在线看一些数学内容的讲解视频。在肯定Y的进步之处后,我问他到底有哪些原因促成了他的这些改变呢?他谈到了母亲在家的教育和自己成绩的情况。Y把家长等同了母亲,没有提及他的父亲。由此我询问他关于自己父亲的一些认识和评价,以及父子之间主要谈论的话题等等。转而又询问他与自己的母亲经常交流的话题。得到的回答非常简单,父亲忙于工作,对Y的生活知之甚少;母亲主要围绕着学习和成绩展开每一次亲子对话。“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交流内容了吗?”Y疑惑的眼神中扑闪着迷离,好像我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短暂的恍惚状态,似乎在记忆中难以抓到什么再值得与我提及的内容了。接着我与Y的话题转到了关于他的人生发展上来。“你为什么要每日读英语呢?或者说你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次Y提到了将来尽可能进入外资企业,另外还有一个环球旅行的梦想。

谈到了理想就一定会说到对于未来人生幸福的定义。Y只说出了“自由”这样一个词语,除此他很难再找到一些词语来描述幸福了。(可见,Y的精神被母亲的强制笼罩,而父亲的缺席使得Y与母亲的连接过于紧密。认为人生幸福的理解为自由,不如说是Y对于当下精神禁锢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寄希望于将来。)在后面学生Y告诉我,其实每日读英语是母亲的要求之后,也在我的预料之中。无论做什么事情,给出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理解和理由。因为问题的出现,而只是为解决问题来采取各种行为,会让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也会让自己活得匆忙肤浅。

经过其它几个话题的交流,我发现Y头脑中没有对未来的愿景描绘,只是“听妈妈”如何如何,现状的生活被母亲精致的安排得妥妥当当,在Y的头脑中认为,那么未来的生活就只是成了自己反抗现状的一种精神寄托,至于未来具体是怎样的无关重要,重要的是与现状不同就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问答和澄清,谈话中发现学生Y对于生活几乎是按照母亲的要求机械的继续着,而并不清楚这一切对于自己的真实意义。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所有来自家长对于生活的定义和解释,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于是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个问题时,Y表现的更加迷惑,思索的面容下是一个努力在寻找自己的十五岁孩子的迷茫。

这次谈话,我三次重复了这样一句话,“用问题向自己发问,整合生活零碎的经验。”

面对理想,要问自己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何方;面对生活,要问自己每日的长进如何;面对当下,要问自己正在经历中感悟到了哪些;面对自我,要问真实的自己是何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问题整合自己的碎片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