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记-《万历十五年》-3

接上篇,

话说到了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大胆直言,气的皇帝摔奏折。牢狱中感受新旧帝交替。出狱以后,一定要求到一个有实权的位置,能办一些他认为的实事。财政制度,司法制度,都在他的进谏之列。反复启用,反复弹劾,可见众大臣对他的爱恨交加。这么一个耿直的文官,在1587年末(万历十五年丁亥),传出了死讯。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凭借自身实力,得到了武将的最高荣誉。英勇杀敌,屡退倭寇,组织新军,纪律严明,用辩证法远离操练士兵,发明的“鸳鸯阵”,更是凝结智慧,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他作风朴素,周密而细致,屡战屡胜。再加之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扶持,更是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但也由于和张居正关系过于密切,在其去世以后,同样受牵连。“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

透过一个武将,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格局,文官集团占到半壁江山,一心想要所谓的“平衡”,以危害朝政为由,不断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不论是军饷,还是武器。让一个泱泱大国,常年受倭寇侵犯。

国之弊端,暴露无遗。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儒家的信徒。中举后,任国子监教官。后任姚安府知府。六十二岁那年,剃度为僧。

自相冲突的地方表现在“李贽的难言之隐在于他强烈的抨击了这些人物之后,他还是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生活。”

“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为时代所扼止。”

最后,“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收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力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全书,用了七个章节,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了那个时代,那个政治体系,正如开篇所说,也许万历十五年并无大事发生,但从几个人物的命运之中,便可窥见这个王朝,这个帝国,这个政治体制的深深隐患。哪一件哪一桩,无不是日后发生种种的因。

以上。看法浅显,感觉还需反复阅读领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婧·记-《万历十五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