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格原型
孤儿所指并非是父母已过世或遭受父母遗弃。它是指未曾受到过父母的珍爱和照顾,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威胁、没有安全感的人。
以孤儿原型为主导的你,可能在幼年时期经历过遗弃、背叛、虐待、忽视或幻灭,经历过不公平、被嘲笑。所有这些经历让你对世界渐增不信任。被抛弃的感觉越多,甚至远超过你所能负荷的时候,孤儿特质就可能成为主导。
这并不能否认你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毕竟生活在一个似乎无法允许痛苦和软弱的社会,你可能会强迫自己表现良好。但将你内在受伤的小孩隐藏起来,不仅会让他受伤,而且让他非常寂寞。
2. 人生课题
安全感
你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童年期,安全感是你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题。
此时,你的安全感获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内在的天真者原型,它能帮助你对外界建立信任,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二是来自孤儿原型。它能帮助你敏锐地觉察到身边的危险和威胁,通过“扫雷”获得安全。
当两种原型都存在于你的内心时,你会察觉到自身身上所存在的矛盾。在某些时候,你很容易过度强调生活中的困难和那麻烦,常常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同时,当你感受到他人的善意过后,又非常乐观和开心,从而忽视潜在的危险。当你的内在没有整合好时,你的内在小孩容易陷入不安中。要么天真烂漫,要么敏感脆弱。
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你需要分辨好与坏,打破藩篱,承认并接受包括自己在内、人性是善恶并存的事实。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可以信任他人?当外界让你失望时,你该如何自处。停止将他人或周围的世界理想化,或许你面临的问题会简单许多。
3.人生之旅
当你被孤儿特质主导时,你会发现,世界毫无希望。你会感觉到被忽视、背叛、被牺牲。这种被弃的感觉,就像摇篮中停止哭泣的婴儿,在知道不会有人来之后,终于停止哭泣。即便内心依旧痛苦和寂寞,但你知道,你想要的不会来。
你会感觉自己好像不断地被流浪和放逐在世界的各地,你很难找到一个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被放逐的心灵,就像20世纪“上帝已死”的哲学思想下,总会在生命的各个时期里,以“厌世”的消极心态控诉对人生的失望。
4. 原型阴影
1. 拒绝被救,潜意识中喜欢“被孤儿”
可能你看上去好像是发生“等待救援”的信号,但天生排斥权威的你,常常下意识地反抗被救。你总是能找出别人帮不了你的理由。
虽然你感觉自己深陷在某个沼泽中,但你会表现得像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对于伤害自己的各种人和事,你既愤恨,又疏离,好像受伤害的并不是自己。你相信没有人会救自己,不带期望也就不会受伤。
2. 自我孤独化:从最开始的“被遗弃”,转而“遗弃自己”
这可能是由你内心的“疏离感”演变而来。从最开始让他人失望,慢慢变成自己的失望,开始对自己苛责,厌恶自己的工作,交往对自己并不好的朋友……
当你被孤儿原型操纵时,则会过度悲观,甚至连试都不试。就算去尝试,也会下意识规避成功,以强化自己预设的失败假设。例如,在感情中,你会认为失望、被拒、遗弃,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就先发制人,自己先离开,才会觉得好过一些。
3. 过度孤儿化:用“假我”面具生活,失去生命的热情
或许你外表很难看出自我孤儿化的展迹,因为你的假我经常会因袭传统模式,且适应得很好。但那些假我看起来都非常的刻板浅薄。你会过着虚假的生活、谈虚假的恋爱,并以消费或以不真心喜欢的事物来代替生命中的真正期待。根本而言,你不了解"自己是谁",常觉得生命空虚无主。
你的生命中缺少真正的快乐。有时你会以酒精、游戏、视频等麻醉自己。你的内心经常会有一个刻薄的声音在说:没有人会爱你。所以,无论外在的环境有多安全,你的内心依旧不安,成长仍然受到压制。
5. 超越阴影
爱和支持,可以帮助你从僵化不变、无法动弹的情况中解救出来。这种支持可以是来自个体,也可以是来自同侪支持团体。在疗愈的过程中,你会知道,受伤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激励你开始朝内在探索。若你未曾受过伤,你将永远停留在天真无知的状态,永远无法成最或学习。
吉恩·胡士顿在《找寻最爱》中说:“伤害”限制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但很多人的才能却是来自他们的创伤经验。心理上的伤害,不仅是普遍现象,更是建立自我与灵魂想通的根本。当你真正感受到痛苦和被弃的事实后,疗愈才真正开始。当你不再否认你内在的真实本我后,疗愈才开始有所进展。
引导式冥想
找一个安静舒适、不受干扰的地方坐下来,深长缓慢地呼吸,让自己体会想被别人照顾的渴望,这是个对你内在小孩而言,极其自然的渴望。然后去察觉,你最想被谁照顾 (例如某人、某种类型的人或神)?
然后,告诉自己,没有人能照顾你或拯救你,你必须靠自己努力,让自己去体验所产生的每一种情绪一一悲伤、失望、嘲讽、无力或觉得自己不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