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的一生一共创作了70多部的学术著作,搜集了1万3千只地蚤标本,他对于哲学、农业、科学史、无神论、文学、音乐具有涉猎。而促使他做出如此伟大成就的,正是他特殊的时间统计方法。
1.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
1918年,28岁的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原,开始从事他的学术研究。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初他就为自己确立了一生奋斗的科研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写作一部关于在生物学中应用数学的学术著作。
在柳比歇夫确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目标后,他就像我们每个为自己确认了目标的人一样,浑身充满了干劲,恨不得在第二天就完成所有的工作,在开始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柳比歇夫就发现自己的目标过于宏大了,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大多数人在遭遇这种挫折后,第一时间就是选择放弃,但是柳比歇夫选择了合理规划他的时间,他把每天花多少事情做什么事情都一一的记录了下来。
他将他所有的来往的信件、手稿都用打印机重新打印一份,比把它们作为副本一一装订起来,初次之外他的所有信件和札记也都分门别类的意义装订起来。他就这样一分一秒,一个小时、一天天、一个月一个、一年年的回顾这他的人生,不厌其烦的在日记中记录下每天在每件事情上面花了几个钟头,还注这对事情的终结。例如:如果把纯工作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从1916他开始记日记其,此后的45年时间里他从未间断过日记的写作,及时在他痛失爱子、干革命、生病住院、出外考察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过哪怕一天的日记,他用一天天的坚持,堆积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伟大丰碑。他的目标是研究科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起来,利用一切的时间为科研服务。乘车、排队、开会、甚至上厕所等等时间,都成为了他用来做科研的时间。
2. 用日记铸就的伟大人生
用日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让你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管理学大师皮德·德鲁克说过:“不能有效管理时间的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是的,不仅仅是柳比歇夫,每个时代伟大的人对于时间的把握都是精准的。胡适因为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天天打牌而成为了网上的段子。
然后这个片段里面没有告诉你的事情是,胡适在打牌前后刚刚经历了学校的一学期的大考,其中他的化学成绩还考到满分的水平,他打牌的时间是他获得的难得的一段空闲休息时间。并且,他还反省了自己的日记,不想然自己的日记沦落成没用的流水账,所以给自己定下了记日记的五个规则,从此之后他的日记里面就都是他个人的思想,读书的札记。
胡适的日记记录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所思所想所感,几乎日日写下日记,没有中断。在美国期间,他对于美国政治文化的观察、研究和思考,成为了他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胡适,鲁迅的日记也透露着和柳比歇夫相契合的思想。
一是,二人的日记全都如流水账一般,毫无文采可言。二则,两人只记录时间,对于人生中的大事情,比如柳比歇夫痛失爱子,鲁迅和他的哥哥反目,二人也不过多叙述,只是轻轻的一笔。
这些大师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无形的时间变成了可知可感的事情,在《奇特的一生》里作者写道,通过长年累月的记录,即使柳比歇夫没有看着时钟,他也知道每件事情消耗了他多长的时间。同时,这样的形式让本来的宏大的目标被拆解成为了一个个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够得到的小目标。并且,在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知道自己花费了多少的时间,那些时间是有效时间而哪些时间被浪费了,通过这样的不断迭代他们的时间效率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
3. 一万小时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迭代自己的时间效率,能让你更快速的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在《异类》中格拉德威尔 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假设你每天在这个领域花上4-5个小时的时间,你可能也要10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一想到需要10年的时间可能就会让无数人望而却步,但是按照柳比歇夫每天7-8小时的工作时间,他比常人少了4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事实上是柳比歇夫涉及的领域多到令人咂舌的程度,他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甚至撰写了40多页的哲学论著;在宗教方面,无论是从古兰到犹太、罗马教廷到马丁路德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同时,他还完成了1万3千的昆虫标本,整理他庞杂的信件。
而胡适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但是他所涉及的书从春秋左传,经史百家到康德、美国使用主义哲学,可谓是包罗万象。同时他的化学还能取得满分的成绩,而在同时,他甚至于不忘记娱乐,日记里面甚至记载了他自己逛窑子的次数。而鲁迅在写作的同时,也完成了他的《国史大纲》。
或许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要让柳比歇夫的方法对自己产生作用,需要首先给自己订立伟大的目标。毕竟,培养对时间的管理也能培养出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