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千万别急着买保险

作者:小姝漫游世界


疫情肆虐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健康问题,也更急切地想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以防万一。

这几个月总有朋友跟我说,“小姝,这段时间身边人都急着买了保险,家人天天催,我们也想赶紧买了。”

但买保险不是买衣服,不喜欢了可以扔掉。

保险是跟随一生的保护,不能一时冲动。

正所谓,跟风一时爽,入坑悔断肠。

那么,买保险需要注意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  无需健康申报


之前一次聚会,有位朋友很侥幸地跟我说:

“我体检查出来乳腺结节三期,以为买不了保险了,谁知道去年在朋友那,直接买,太幸运了。

”我问她,“保险顾问有帮你做健康申报吗?”

她说,“没有,好就好在不需要申报,直接投”。

我又说,“那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查出来你隐瞒病情怎么办?”

朋友愣住了。

据中国内地银保监会官方数据公布,2019年保险消费投诉案例总共约为9.37万件,较18年增长了5.95%,其中理赔纠纷37392件,占总投诉案件的75.14%

图片来自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这么高的数字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好好的保险,理赔不下来?

大多是因为投保时【核保环节】的疏漏。

不负责任的保险顾问,为了想快速成单拿业绩,简化步骤,利用客户的侥幸心理,跳过重中之重的健康申报阶段。

看似轻松方便,殊不知给未来埋下隐患

这买的不是保险,而是风险。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申报健康情况呢?

保险合同,是想要承保的个人,与具有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签订的对赌性协议,即用微弱的保费撬动大额的赔付,但前提是在保证保险公司完全知晓真实健康情况的条件下,这样的对赌才具备法律效应。

这是基本的概念,划重点: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公司,而是商业性质的企业。既然他肯为微弱的保费,提供大额的理赔,那么就会去考量承保的情况是否具有风险,就一定会制定规则让投保人去遵守。

这个世上哪有那么多好事,吃到的甜头迟早是要还的。

担惊受怕几十年,有朝一日申请理赔,又被保险公司狠狠地拒赔,会是什么滋味?

那当初购买保险是买安心,还是给自己添堵呢?

既然能安安妥妥的办好保险,就不要把隐患留给以后,留给家人


那么,如果有疾病史怎么办?

正常申报疾病,并不代表会被拒之门外。

香港保险对核保环节尤为详尽,看似刁难客户,目的却是为了能让投保人未来能顺顺利利拿到理赔,一劳永逸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病史,并已经康复,那便不会对保单有影响;

第二种情况:如果有病史,没有康复,则会根据严重情况,出单项不保或加保费的特别条件书,不会影响整张保单的承保。

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随着疾病的康复,可以选择撤销单项不保和加保费的要求。

这样的操作反而督促投保人重视疾病,赶紧康复

第三种情况:如果不保事项高达三项以上,或者有不明性质的病灶出现,保单才有可能被延迟投保。

相对来说,香港重疾险更加人性化。


有疾病史不可怕,一定要做好健康申报。

一旦有保险顾问信誓旦旦地说,咱这保险免体检免申报,不要犹豫,锤他。



误区二. 百万医疗险所向披靡

前几天和老同学一起吃饭,她好奇的问我,“我们办公室几个同事都买了百万医疗,白菜的价格,未来能赔几百万,有了它什么保险都不用买了,这是真的吗?”

同学把百万医疗说得跟神似的,无所不能。

那到底什么是百万医疗?

百万医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款医疗险。

医疗险的性质就是实报实销,一年保费保一年,住院了报销部分医疗费用


百万医疗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

1)低保费,高保额

2)可单独购买,无需捆绑主险

3)线上购买及理赔,方便快捷

看似完美的产品,是不是能满足所有的保障需求了?

那我们再来撕开它的外衣,详细解读下:

1)“报销部分医疗费用”,那么,医疗费用以外的开支怎么办,不想选择入院治疗的话怎么办?

要知道,根据大数据的调查,发生重大疾病的时候,医院治疗费用仅占总费用的45%左右,治疗背后的开支,包括误工费、护理费、高额的后期康复费用,这些才是风险发生时的大头支出。仅有医疗报销是远远不够的。


2)用药费用全都能报吗?

百万医疗号称是能报销进口药,可是打开细则一看,对进口药的使用仍有较高的要求:

a. 跟住院疾病不相关的药不报

b. 超过住院治疗的正常剂量不报

c. 同等治疗效果,较贵的不报

前两条就不说了,留给大家去细品。

第三条就有点不讲道理了,即使是所谓报销进口药,但如果主观判断普通国产药和高价进口药效果相当,那么即使是高价进口药没有副作用且治疗更稳定的,你还是没有选择的权利。


3)1万元的免赔额,也就是说住院治疗必须超过1万元,更高的治疗费用才可以赔。

但中国医疗的最大优势就是非常便宜,普通疾病根本达不到1万的治疗费用,所以想要用到这份百万医疗,也是十分困难的。


4)交一年保一年,无法保证终身续保。

即使保险顾问鼓吹着保证续保,但一旦产品停售,就又面临重新投保问题,如果以往发生过理赔,或身体有疾病,就很难再次投保成功


那么如何弥补百万医疗的缺口?


选择优秀的重疾险做搭配,两者互为补充。

小病报销找百万医疗,大病保命找重疾险。

把每个风险都堵死在萌芽中。



误区三. 着急给父母买重疾险


总有年轻的客户,在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后,又担心自己离家远照顾不到父母,跑来找我咨询如何给父母买保险。

父母年纪大了,存在两方面隐患:

1) 保费高,可能会与保额形成倒挂

2) 身体方面有一些问题,存在拒保或者拒赔的可能


针对前者,随便拉一个内地重疾来看看:

通过基本信息可以看到,55岁的男性,投保30万保额,保费逼近6万,而5年下来的保费,其实和30万的保额相差无几。

时间的推进,非但没让保障加强,反而让这堵防火墙越来越单薄。

可能你会疑惑,这钱还不如放银行,买理财的本息都会比保额高。


那父母真的买不了保险了吗?


不同年纪,不同情况,都会有相对应更优质的选择。

父母则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填补自身的风险缺口。

最适合父母年纪的保险依次如下:

1) 医疗险

2) 意外险

3) 人寿险(可含理财性质)   

于此同时,香港重疾险产品中,低端单次保障的也适合为父母配置。

相较于内地,香港重疾险允许投保的年龄跨度大,最高可到65岁

年龄跨度大的优势在于,保费年期可以拉长,从而每年保费就会低很多。

与此同时,因为保单含有分红并一直滚动进保额,保额不断上涨,也就不会存在保费保额倒挂的问题。



误区四. 捆绑式“大礼包” 

有次客户找我咨询,发给我一份超大容量的文件跟我说,“你看,他们这计划书多丰富啊,一次性能买这么多产品在一起,保障是不是更足,你们有类似的吗?”

我无奈的问他,“你还记得你要买什么吗?”

客户一顿,这时才恍然大悟。

拿款少儿产品来看,一个长列表,看似什么都有了。

看到这么长的列表是不是很惊讶?

究竟这份保险在保什么?


很多附加都是鸡肋产品,利用率很低,价格也比市场上贵。

看似什么都有的“大礼包”,却是样样都没怎么做好


就好比,本来只想买个桌子,可是业务员把桌布、碗、筷子、杯子都打包起来卖给你。拿回家后,才发现乱七八糟的都和家装风格不配,单个儿拿出来也都马马虎虎,不是自己喜欢的。

捆绑销售正是利用消费者追求省心实惠的心理,狠狠地把手上杂七杂八的产品都打包卖出去。看似是双方获利,但如果捆绑的商品质量差、用处不大、不符合客户需求,那么吃亏的永远是消费者

等到消费者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白白为这些没多大用的摆设费心费利。



误区五. 分红产品高收益误区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让我帮她看一款产品,内地中*保*的一款分红型寿险,名曰金雪X。

她着急地说,四月底马上该第二年续保了,但是发现这款分红并不高,保额也不高,感觉自己被骗了,想要退保。

我拿到她的产品后一看,又是惯用的高收益幌子的分红产品

朋友委屈地说,“之前明明说有5%的收益,但是发现并没有”。

我反问她,“保险顾问口中5%的收益,是哪里来的,有依据吗?保单合同上是否有明确标注5%收益的情况?”

她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答。

大多数人在买分红类保险的时候,包括年金险,通常会被保险顾问带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高收益

保险顾问会展示出一个漂亮的收益 (一般5%以上),但是最终的保单合同却丝毫不见高收益的痕迹,仅仅列出了基本收益或现金价值 (最多2.5%)。

即使是有不同收益情况的列表,但当你要提取这笔钱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困扰,那就是降低收益率或收取提取税费

这些提取要求都会保单细则会详细写出,但这些内容往往保险顾问不会讲,投保人也没有概念,等未来提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入了个大坑。

那内地分红保险的提取究竟有什么门道呢?


分红险往往是有两个账户:

一个是年金账户,另一个是万能账户。

想要提取,就必须把钱从万能账户转入年金账户,而转移的过程,收益率就消减了,好比说列出来5%的收益,一下子砍半到2.5%,这其中就是保险公司收取转移账户的钱。

钱不可能永远放在保险账户里不动,早晚想要取出来,但是一旦去提取,那就和所谓的高收益无缘,实际收益情况可能还没有银行理财产品高。


这就是分红型产品出现的严重Bug,无论保险顾问吹得多么高,都是要经历这样一般的减利洗礼。

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他们也很冤。

试想下,如果保险公司分红产品的收益真那么高,人们还会把钱存银行吗?如果银行没有存款,怎么库存能力来放贷?如果放不了贷款,怎么向小老百姓收取高额的利息?又怎么促进房产销售?如果没有高价的房产,怎么维持漂亮的GDP?

政策下达,内地保险公司的分红类产品,收益不能高。保险公司也很无奈。

保险顾问也只能靠三寸不烂之舌,展示出漂亮的计划书,蒙蔽人们的双眼,真实收益怎么样,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说到这里,其实也要为内地分红产品正下名。


咱们这里强调的是“高收益误区”,但并不代表分红产品就一无是处。

分红类保险产品,除了分红不是很够红,它还是有其他值得认可的功能,比如强制储蓄、控制消费欲、隔离风险、资产传承等优势。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看分红型产品除了分红能力以外的功能和优势。

如果能认可它其他的优势,又对接到了自己的需求,那么分红型产品也不失为一项正确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坏产品,只有不适合你的。

保险的坑,隐藏于无形,今天先说常见的这么几个,咱们以后再慢慢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事千万别急着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