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聪明地对待情绪

今天是N6的第二节课,如何更好的对待情绪?

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四个核心能力,二是7个情绪问题,三是20人总结。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关注事件本身的问题,并且我们还会编造事件背后的故事。可能会由一件件事情积怨已久的情绪突然失控而爆发。我们会有某种期待,这种期待会投射到我们的语言和想法上。我们还会把危险投射的未来在自编故事当中焦虑,恐惧。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有两种行动,要么逃避,要么战斗。如果我们逃避,我们就可以假装,也可以冷漠,也可以逃跑。如果我们想战斗,那就是想要控制,掌控或者切对这种关系,也就是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何跳出这种反应,需要四个核心能力,停、感、选、闪。停就是要觉察看见自己,不再编造故事,要观察脑海中的评判。感就是感知情绪能量,我们的身体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但是无论何种情绪,他都是可以通过转化具有积极的正能量。往我们越抗拒的问题越挥之不去。我想这是所谓的心魔吧,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会越折磨你。闪就是当我们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我们就会打开受害者的模式,我们的身体会翻译情绪信息。要么生气,恐惧,焦虑,高兴。所有的情绪都会有所表现,并且是我们的潜意识微风吹过,但是我们的情绪已经波浪涛天。那么对于这种些情绪,什么是可控的,什么又是不可控的呢?我们选择回应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事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对方对方的需求。我们往往无法改变他人,但是可以倾听他人的心情,改变他人之前,从改变自己开始。

今天的课程我们进行辆两轮的训练,杨林林组长作为我们的教练。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杨林林老师没有进群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分工,谭影老师用眼睛听,张海静老师用耳朵听,林艳玲老师用心去听。我作为分享者,按照我们的七个问题,去分享了我的案例。

一,发生的什么是引发了你的情绪?因为孩子刚刚考试完毕,下午放假,非要出去玩,出去了很久不回来,让我感到很生气。

二,你有哪些情绪,在身体的哪里有什么感觉?

等我喊他回来的时候他不回来。我都有一种想要骂她,打他的冲动。心也是紧紧的,特别的难受,连呼吸也是急促的,我甚至还进行了语言威胁,告诉他不要回来了。

三,情绪要告诉你的信息,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的需求可能就是让孩子听我的话,让他回来学习吧。不想让他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玩。并且害怕今天玩了,明天还想出去玩,并且玩儿的时间越来越久。

四,对方的感受与内在需求。

对方的感受,我觉得我没有顾忌得到吧。在我的感觉就是,一天就知道玩,不想学习。他在杨林娜老师的引导之下,我也反思了一下。可能孩子因为自己考完试想放松一下吧,这次的孩子语文分数不是很高,但是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并且数学考了班里的唯一的满分。所以他也想轻松一下吧。

五,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

我觉得唯一可控的是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当时感觉的很生气,但是并没有具体的去行动,并且我的脑海当中还有一个声音就是不要过激,冲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话好好说要商量。

孩子的行为是我不可控的,每一次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收效甚微。

六,满足自己和双方的需求接下来有哪些选择?

等我第二次喊他回来之后,我就坐在屋里边等。过了一会儿,等他进屋之后,就说我是不是又生气了。我想既然回来了,那么找个台阶就下吧,所以和孩子又是和好如初。所以最初我生气的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笑话。所以不管你如何去做,最终的结果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我们对自己进行了一种惩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难过。所以无论何种情绪,都是存在的,并且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你如何去应对。你去击打愤怒,愤怒就会无限的膨胀,你去拥抱善良,善良就会萦绕在你身旁。

七,什么将会是你行动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将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改变孩子的前提就是改变自我。我想作为教练型的教师,那首先自己要是不断提升并且用来影响孩子。不是单纯的对孩子进行指责,批评。一件好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来说,还是更有效的。

在今天的学习当中,通过分享我的案例,

谭老师虽然没有看到我的面部表情,但是能够感受到我情绪,从激动到慢慢缓解,到最后和孩子达到共识。

张老师听到的是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虽然有语言攻击过程起伏,但是也有所反思。

林老师感受到我心情焦虑,控制情绪,矛盾慢慢察觉,改变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通过老师们的谈话我也在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希望能够不断的改变,既然生气没有用,为什么不换个方法呢?

今天的遗憾是我自己忘开摄像头了。

第二轮分享的是谭影老师,说的是关于自己的课堂上有两名同学争吵的问题。其实通过他的这件事情,我能够感受到。倾听也是解决孩子问题的一个良好的策略。转移孩子的矛盾点,淡化矛盾不在关注,也是我们行动的第一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当我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慢下来,静下来,真正的想一想,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对方的需求能否达到我们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那我们是静待花开,还是把树砍了呢?我们不想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同样的道理,别人也不想活在我们的要求当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去引导,而不是去强求。


今天还遇到了一个关于学员的问题,所以新华教练给我提出几个问题。赞同曾蘅教练说的,对对方好奇,我想听听你有哪些想法呢?

林老师和我说他对本次课程感觉与所想所需不大相同。所以我说了自己参加课程的初心,以及对学习本次课程学习的期待。我希望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其实交际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我也关注一些关于与孩子沟通的理论,但是总是感觉没有这种实践来的更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变现比较快的事情。如果我们想寻求专业指导,那是要花钱的,并且造价不菲。所以我也特别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每次感觉学的不是很透彻,但是也愿意跟着去学。因为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循序渐进的。

你期待的是什么呢?

我的期待就是通过本次课程,能够真的做到静下心来,能够学会与孩子沟通,并且能够扩展到在生活工作当中,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

差距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与情绪?

我想差距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吧。在技术层面,感觉和大家相差甚远,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所处的教学环境,还有自己的家庭原因,所以没有参加更多的学习,所以和与我们同步进行学习的人相差甚远。还有看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很多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所以他们面对的是工作中的孩子,可是我家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我还在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

因为差距让我感觉焦虑和无所适从,当我想要学习提升自己,又会与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矛盾,我忙的时候,孩子如果不听我话,我就会特别生气,会大喊大叫,会哭,会伤心。我想这都是我发泄的方式,明知道没有用,可是还是不自觉的去做。

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一直在寻找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但都是理论,所以没有什么效果。通过这次的不断学习,我在剖析自己,在逐渐的修炼自己,首先我要停一下,不能自己编故事,自己去制造恐慌,还有要感受感知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好的坏的情绪,如果你关注她,就一定都会转化为正能量。其实有的时候,不管你注意还是不注意,一件事情都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最终只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制造受害者的模式,这就是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战斗。我们从自己身体的自然反应到有所回应,对于可控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自己。我们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那就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为对方也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包括对待我们的孩子,当他是小孩子丫丫学语的时候,我们会不厌其烦的去教他。其实现在他还是一个孩子。还需要我们去引导,我们现在只是缺少了耐心。还有一点是关于教练型的老师的认识,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他只会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去做,如何如何去提升,但是作为教练行的老师,他是自己在学并且影响孩子,能够激励孩子与孩子同频共振,所以这也更激发我对本节课的热情,我想我的学习并不会影响我家的教育问题,一定会给我助力。

需要什么支持?

我该如何去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学习拖延的不良习惯。

想为自己做什么?……

我想还是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成为伙伴,他才会更愿意接受我建议吧!

关于我们小组组员对于本节课期待与学习不相符,感觉没有用处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因为所处的起点和位置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对一件事情,尤其是学习的事,没有了学习的福乐感,那么即使是坚持也是一种折磨。学习的机会有很多,一次没有兴趣,也不代表会失去全世界,所以无论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都是被允许的。

这段时间一直在为微课展示活动做准备,今天回来既要照顾孩子的起居,还要陪他玩,还要陪他学习,总之,等他睡了,才开始自己的作业。但是,我想的确需要时间和孩子亲密,我学习的目的不就是要和他好好相处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更聪明地对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