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2《我变成了一棵树》

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我变成了一棵树》

在树下玩得好好的英英,不想去吃饭,她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请来小兔子、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等小动物住在里面。傍晚时,妈妈背着一个盛满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等食物的大包进来了,还把食物分发给小动物们。英英的肚子开始咕噜噜地叫了起来,她开始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最了解英英的妈妈发现她肚子饿了,英英很疑惑,妈妈是怎么知道她的秘密的呢?

一、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噜”地叫

上午最后一节课临近下课时,楼道里会散发出一阵饭菜的香味,同学们的肚子也开始有了动静,它们开始发出一阵一阵“咕噜噜”的“饥饿交响曲”。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谁在演唱这首“饥饿交响曲”呢?

原来,“饥饿交响曲”的“歌手”就是肠胃里被挤压的空气。我们的肠胃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把食物排出。等到饭菜从胃中排空了,胃和小肠就开始收缩,此时的肠胃并非空无一物,除了消化液以外,里面还有一些随着食物吞咽进来的“客人”——空气,这些不速之客被挤捏揉压,不得不东跑西窜,这一跑,就跑出了“咕噜噜”的“饥饿交响曲”。

如果你听到了“咕噜噜”的“饥饿交响曲”,那就意味着你要找食物充饥了。如果你不能及时补充食物,胃可就受罪了,等到“肚子饿扁了”时,胃的内表面贴在一起,相互摩擦,就会损伤胃壁,饿出胃病。这么一想,原来肚子发出的“咕噜噜”的“饥饿交响曲”,是身体给我们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呀。

嗯,希望所有老师都能看到这一篇文章,该下课时就下课,可不要“饥饿大合唱”听太久呀!

二、巴甫洛夫的狗

人在饥饿时,肚子会“咕噜噜”叫;狗狗在渴望得到食物时,会大量分泌唾液。

俄国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狗在渴望得到食物时,会大量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对此很感兴趣,他认为狗在实际得到食物之前,就分泌大量的唾液,这不太可能是一种先天反应。那么,为什么狗会大量分泌唾液呢?巴甫洛夫对此的解释是:狗已经学会了把某种信号或食物的气味和食物本身联系起来。

为了研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巴甫洛夫做了大量的实验,比如在给狗食物之前先给它灯光或铃声,看看狗会不会把灯光或铃声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巴甫洛夫发现,如果只有灯光刺激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1903年,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有许多条件反射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严重偏科,一想到某一学科就害怕,这是一种恐惧型的条件反射,正因为曾经在这一门课程中受挫,导致心理上产生不安与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便把这种恐惧与学科联系在了一起。如果长期如此,这位同学对这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衰退。想要重拾学习信心,就需要清除条件反射,让这位同学在接触这一门课时,减少不安与恐惧的情绪,消除焦虑,建立自信心。

三、微波炉的发明

如今,家家户户的厨房中都少不了微波炉,一些生活小超市也会装备上几台,花上一两分钟,就可以加热食物,别提多方便了!你可知道微波炉是怎么发明的?

1940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英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英国科学家们竭尽全力为军用雷达研制微波能源。伯明翰大学的两位教授兰德尔和布特,设计出一种叫作空腔磁控管的电子管,能让雷达体积缩小的同时,大大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为了和当时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合作,蒂泽德博士经派遣带着磁控管来到美国。

在美国,他遇到了缅因州的男孩儿斯潘塞。

双方一见如故,斯潘塞问了许多有关研制和生产磁控管的问题。气氛融洽时,斯潘塞借机问道:“我可以带此磁控管回家过周末吗?”蒂泽德本来就是想要把磁控管送给美国人,干脆顺水推舟,同意了斯潘塞的请求。星期一,双方在实验室再次会面,斯潘塞表示自己的公司有能力来生产磁控管,而且,自己还能在原有的制作方法上继续改进。蒂泽德也非常高兴,不久就表示要和斯潘塞的公司合作。

到这里,英国人实现了联合的意愿,斯潘塞也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成绩,故事似乎已经结束了。然而,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1945年,斯潘塞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当他走过一个发射天线时,他的身体就有发热的感觉。这一天,他将一袋玉米粒放在波导喇叭前;第二天,他又拿了一个鸡蛋放在喇叭口前,结果:玉米粒发了热,鸡蛋突然炸开,溅了斯潘塞一身。

公司的董事长劳伦斯·马歇尔知道了斯潘塞的发现,非常高兴,他想,微波发热有可能革新烹调技术。在马歇尔的组织下,全体员工集思广益,为新设备取名为“辐射炉”,为“辐射炉”设计了一个封闭容器,你可能想不到,当时的人们为了寻找这种容器,特意从外面带回了一只庞大的电镀垃圾箱。

1947年,公司推出商用微波炉,但因为有电弧打火的瑕疵和昂贵费用问题,并不被市场看好。后来,雷声公司和塔潘公司等合作伙伴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将微波炉技术转让,自此微波炉和微波炉技术获得了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这其中就包括阿曼纳公司,1967年,阿曼纳公司推出了一款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家用微波炉,销售非常成功。

如今,微波炉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用它来烹饪食物快捷、方便又美味,有人称微波炉是“妇女的解放者”。

四、泰戈尔和冰心的同题诗《纸船》

最了解英英的人,是英英的妈妈。最令冰心牵肠挂肚的人,是冰心的妈妈。

故事还要从折纸开始说起。你折过纸船吗?折完了纸船后又会对纸船做些什么呢?如果把纸船放入溪流或者大海中,纸船们会到哪里去呢?谁又会看到它们呢?——诗人们有自己的答案。

诗人泰戈尔被誉为印度的“诗圣”,他的散文诗《纸船》中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的渴望,这个孩子渴望被人了解,因此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村名,在梦中,他还梦见了睡仙坐在船里:

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得秀丽的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放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被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

(泰戈尔《纸船》)

冰心也有一首叫作《纸船》的诗,不过这首诗是表达思母之情的,这是她在1923年赴美国留学途中写的。在诗中,远行的女孩儿将纸船抛下大海,坚信母亲一定能在梦中看到这些载着她的爱和悲伤的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纸船》)

看来,相同的纸船,因为折纸船的人所寄托的感情不同,所以能表达出不同的主题。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的《纸船》呢?如果让你来写,你又会赋予纸船什么样的情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2《我变成了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