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用沟通处理同伴间的小矛盾

刚入小学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有限,表现欲和好胜心强,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常见,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有小纠纷、小矛盾。因为年龄的限制,不善于表达的他们通常会使用肢体动作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与同学之间会出现矛盾、冲突。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呢?

案例

妈妈:闺女,你看起来好像不高兴。

女儿:妈妈,今天小刚用本子打了我,我也打了他!

妈妈:啊哦,这可有点糟糕(认真地看着女儿)。

女儿:他还骂我是个小气鬼……(妈妈认真倾听女儿对整件事情的描述)

女儿:因为我不借给他铅笔用。可是我的铅笔都不能写字了,借给他,他也没法用!

妈妈:那他知道你的铅笔不能用了吗?

女儿:不知道,我还没想好怎么跟他说,他就说我小气鬼。

妈妈:那你现在知道他为什么要说你是小气鬼了吧?

女儿:嗯,我觉得明天我可以先跟他道歉说我不应该打他,然后再说铅笔不能用的事情。

妈妈:这个办法不错,明天你可以试一试,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地说哦,加油!

第二天放学后,女儿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女儿:妈妈,没想到小刚也跟我道歉了!

妈妈:太棒了!你的办法奏效了!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知道怎么做了吧?

女儿:再有这样的情况,得马上解释清楚,而且着急的时候也不能动手去打人,这样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差。

妈妈:说得对!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样做你一定会有更多好朋友。

分析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思维方式仍然带着幼儿时期的痕迹。他们之间仍旧属于相对独立的个体,很难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开始因为上学同路、家长彼此熟悉等原因建立起友谊,但此时他们所认为的友谊仍处在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一、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容易产生矛盾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7-9岁的儿童开始逐渐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及被接受的程度。有的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获得同伴的认可,建立友谊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而有的孩子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感觉自己不被认可、不被接纳的时候,由于自己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少,表达的逻辑性也不强,无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沟通。为了“说服”对方,他们甚至会选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这样就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帮助孩子掌握沟通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长引导孩子用沟通处理矛盾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妈妈,教导孩子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同时还不忘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帮助孩子探索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先道歉,再跟对方说明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会过度干涉,引导不得法,甚至有的家长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干脆撸起袖子直接上阵,导致孩子之间的小事情变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大矛盾,殊不知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家长应该教孩子用沟通的方式处理矛盾,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获得与人交往的必备技能——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总结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建议

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后,与同学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如果家长单纯从心疼孩子的角度一味地指责对方,不但不能缓解矛盾,反而会错失培养孩子沟通能力的好机会。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用沟通处理同伴间的小矛盾呢?

一、耐心倾听是前提

耐心倾听让孩子获得自尊。孩子的表达方式不像成人那样具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合情合理,如果家长做不到耐心倾听,并用太多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的事情,往往会把事情放大,或者偏离孩子的初衷。若家长急于批评孩子或者替孩子喊冤,那么这种只关注孩子的情绪而忽略事情本身的方式,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信任。对此,家长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只需要用简单的语言附和回应,不要打断孩子的描述,更不要长篇大论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提升孩子的表达欲望,增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还可以通过家长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学会在交往中耐心倾听。

二、传授方法是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当孩子试图了解同伴并想要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时,往往就会因为沟通不畅产生矛盾。这时,恰当的语言表达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沟通,避免很多无谓的冲突。

流畅的语言交流是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家长与孩子的日常对话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与孩子相处时,家长应该尽量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调动孩子参与对话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协商性的语言,比如在对话中多问问孩子,“这个游戏我们这么玩可以吗?”“这件事这么做,你觉得可以吗?”在尊重孩子,征求孩子意见的同时,也给他做出了正确的协商示范。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尝试征求同伴的意见。

三、适当介入是原则

家长适当介入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孩子都是在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如果家长事事介入,那么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大人能解决问题,我解决不了。长此以往,当孩子再次遇到问题时,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毫无头绪。

家长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应保持适当介入的原则。如果只是普通的争执,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听一听孩子处理的过程和结果,给孩子恰当的认可和建议。如果矛盾升级了,家长再介入帮助孩子一起处理。孩子在学习独立处理矛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感受,也会从中领悟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如:怎样调节情绪,如何谅解别人,怎样获得双赢等等。而家长要尽量引导孩子宽容待人,理解他人,并教孩子认清是非对错,不要谴责和说教,只是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他人,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在矛盾的处理中学会沟通,学会让步,学会交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孩子用沟通处理同伴间的小矛盾)